原创 陪伴你成长的 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在一些深入拍摄亚马逊雨林风景的纪录片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绿色的植物遮天蔽日,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都聚集在一起,拼命地向着阳光生长。

 

        对一颗种子来说,是否能争夺到有限的阳光、土壤、水分,链接到天地的能量,决定它是否能够从密林中脱颖而出。

 

        那么,如何汲取能量呢?固然,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但其最根本的力量还是来自于树根。

 

 

 

         对植物而言,是“根深则叶茂”;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如《论语》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根上积蓄能量,才能建立优势,最终成就事业。

 

        “根深叶茂”的原理,对企业创新的方法也有重大的启发。

 

什么是真正的创新?

 

真正的创新,是从根部发力,而非在枝枝叶叶上使劲。

 

        十几年前曾有一家做肥料的企业,他们家的肥料可以直接喷洒到叶子上。叶子面积很大,既可以吸收水分、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吸收肥料的养分。所以,这种肥料可以很好地催熟,在几年之内,果树结果的速度都超出以往的记录。

 

        但是,再过三五年,果树的根部就逐渐枯萎了,满园硕果累累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了。

 

        也就是说,真正发力的,并非我们能感知到的、地面以上的树叶花果。地面以下感受不到的地方,才是真正力量之所在。

 

        正如《易经》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阳气主导植物向上生长,而阴气是负责滋养、呵护、培养元气的,就像植物的根一样,至关重要。培叶不培根,必不能长久。

 

        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所以,为了把企业做大,首先要把树根做大。

 

 

 

        那么,企业的“根”是什么?在哪?

 

        有不少企业家分享说:最初创业,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带着这样一个念头,多少也打下了一片天地。但是遂愿之后,就开始享受创业的果实,企业发展也失去了动力,无法再吸引优秀的人才,也很难激发员工创新的热情。

 

        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是两个字——“使命”。

 

        使命,就是企业的根。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使命。无非是有的企业写出来了,有的企业没写出来;有的企业写的是发自内心、给自己看的使命,有的企业写的是挂在墙上、给别人看的使命。

 

        有的使命能带企业走一年,有的能走三五年,而有的使命能够带领企业奠定百年基业。本质上,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的使命有多高。

 

        “上下同欲者胜。”只有企业上下形成使命共同体,才能激发创新的源头活水,从而根深叶茂、无往不胜。



 

如何从根部创新?

 

        明确了要从根部发力,那么具体来看,如何从根部推动企业创新呢?

 

        可以画出这样一个菱形图:上面一点代表客户,下面一点代表管理层;左面一点代表员工,右面一点代表合作伙伴

 

 

 

        把上下左右四个点连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交错互联、息息相关的菱形场域。

 

        这样一个菱形,让我们想起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过的、极其关键的8个字:“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意思就是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内部看起来空空如也(就像菱形的内部一样),但只要风箱的拉杆在运动,就会有风呼啸着进出。

 

        这样一个“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真实地存在,且一直在恒定地运转。给一个输入,就必定会有一个输出。

 

        企业中,同样有一个这样的无形磁场。

 

        客户、合作伙伴、管理层、员工之间,不只是看得见的、工作上的往来,更重要的是看不见的、心与心的链接。这种心与心的链接,这种起心动念间无声的呼应,就像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一样,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磁场。

 

        如果磁场纯粹、正向,企业就会生机勃勃、充满创新活力;如果磁场浑浊,充满抱怨和负能量,企业必然会陷入发展瓶颈。

 

        所以,要从根部推动企业创新,我们就要让这个菱形磁场变得正向而纯粹。如此,它才能像肥沃的养料一样,把企业滋养得根深叶茂。

         

 

 

        那么,如何建立这个菱形磁场呢?就是要靠使命激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九如城谈义良董事长带领几十位员工去往武汉一线,照顾几百位需要呵护的长者;一年后的今天,九如城的事业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蓬勃发展,可谓是气势如虹。

 

        为什么会这样?谈义良董事长分享道,在九如城的使命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孝敬天下长者,是我们的福报。”

 

        可以想见,当这样一句话真正融入员工内心的时候,人们内心被激荡起来的,是那份真诚、纯粹、无畏和对这个世界的爱。当这句话成为企业真正的使命,融入到每个人血液当中时,就是“一念善,众善相引而来”,人性的美好、道德的光辉被激发出来,整个企业的磁场就变化了。

 

        这就叫企业在根部的、最主要的创新。当企业把自己的根培植起来,让它在看不见的地面以下延伸,长到几十米、几百米,深而有力地抓住土壤,那么,当大风大雨来临时,当重大挑战来临时,企业就有机会快速地成长,复制商业模式、链接深厚人脉、搭建宽广舞台,从而做到“达则兼济天下”。

 

 

 

16个字,路径清晰

 

        为了系统性地推动企业发展,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16个字不可或缺:使命引领、哲学护航、战略创新、机制保障。

 

        但如果要给这四个层面划分一个权重,应该是“4321”的关系。

 

        如果要推动企业整体创新,那么使命创新的重要性要占到40%,哲学创新占30%,战略创新占20%,机制创新只占10%。

 

        使命>哲学>战略>机制。

 

        对于真正志存高远的企业家,最重要的就是使命上的创新。不同的使命,会将企业导向不同的方向。

 

 

 

        比如,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把握这样的机遇?如何将其转化为卓越的业绩?”

 

        另一位提出的问题则不完全相同:“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修炼高尚的人格?如何为我的祖国和人民效犬马之劳?”

 

        这就是不同的使命,会带来不同的驱动力。所以,企业真正的创新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是在起心动念处用功,是无形的格局与境界的提升。在树根处培植好了,企业才有机会长成一棵真正的参天大树。

 

        哲学创新占到30%,同样极其重要。对于企业来说,哲学就像盘山公路两边的护栏,确保在高速行驶时不会偏航乃至开下悬崖。确立哲学,就是确立企业最基本的原则。前面有三条路,你选择走哪一条路?道路选择的原则,就叫哲学。

 

        使命与哲学加在一起,已经占到70%,剩下的30%是战略和机制层面的创新。战略与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缺乏战略,就无法走得长远;缺乏机制,就会陷入失序与混乱。但是,一定是先有使命与哲学层面的创新,才会真正涌出战略与机制层面的创新。

 

        比如,同样是制定机制,有些企业能够心生万法,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创造性地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落地机制,效果非常好;有些企业则做成了搬运工,把其他企业的经验简单地复制过去,结果当然是水土不服、不了了之。

 

        要知道,但凡能买来的,都不是真正属于你的;只有你自己不断地开发、建设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创新力。

 

        所以,比机制更重要的是战略,比战略更重要的是哲学,比哲学更重要的是使命。而真正深远的使命,不是写出来、讲出来的,而是我们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之后,从心底涌现出来的。

 

 

 

        真正的创新是什么?

 

        在使命的引领下,打开自己的心中宝藏,让仁爱与智慧从心中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乃至于喷涌而出,这才叫真正的创新。

 

        其实,企业创新的路径,不止应用于企业,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可以称之为“人生创新”。每天走一条新路,每天攀登一个高峰,让我们的生命静水流深、枝繁叶茂。

 

        深深深深地祝福大家!

 

 


排版:林黎


上一篇:【长图】缅怀先烈 天地清明


相关推荐:学习阳明心学引导孩子情绪平稳化

                          

                 学习阳明心学把职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