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陪伴你成长的 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百年辉煌》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无疑,中国共产党是以自己的文化创造——革命的红色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提炼至今日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型态文化样式,为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不能因为这种新型态文化样式的前所未有而将之排除在中华文化之外。创造、创新,往往是最好的传承和弘扬。把继承理解为在原有框架中兜圈子,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证明已经走不通。

 

      亦不应当把这种变革与中华文明断裂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对历史的接续和承继,需具备恢宏视野、在大时空观中进行观照。

 

      如果把历史隔断,本身即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也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深刻揭示和自觉遵循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承载着中华文明再创辉煌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

 

      一句话,今天很多的成就都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广义上的传统包括现当代我们走过的道路、形成的理念)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离开这一点,遑论四个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

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任何科学的社会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历史已经证明,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不能使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相反,往往使中国的社会革命运动遭受失败或巨大挫折。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社会革命实践才是富有成效的。这里的具体实际不只是具体的社会运动状况,当然也包含蕴藏在民族和大众中的传统文化底色。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这一说法,其实是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呼应。重视历史,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是新时代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对党的领导干部发表的许多讲话中,都包含了这样一层深意:不仅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要反复读,中华文化的经典也要去读。他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201331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把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提到共产党人总开关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国内外讲话中,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有大量资源式运用,有时候一个讲话中随手拈来多达几十处的引用并不少见。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的集中阐发前所未有,不仅仅有用典,而且有观点集群。

 

      比如,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总书记有大量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新论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治国理政的认知水平、提到三观这样的高度去教育全党特别是党的中高级干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

参与全球治理提供重要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人从运用和平共处基本原则处理国际关系,到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再到后来提出和而不同的文明多样性、建设和谐世界等理念,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种自信和自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把王道的仁义礼治、怀德柔远作为天下观中最高的政治理想,并不认同基于丛林规则国强必霸的逻辑。

 

      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以和为贵天下太平等理念世代相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党中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理念包含着古老智慧的新运用,日益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中的天下理念和大同信仰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传统天下观其实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更宽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来观察和处理世界大势、全球问题。因为贯彻其中的乃超出家国的大道,并非仅仅适合于本国本民族的。根本的一个字是要做到,需不独亲其亲,达到无遗漏的皆有所养才是目标之所在。真正立党为公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类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目标,其视野和胸怀具备大道为基、天下为念的主观担当——中国共产党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写在联合国的有关文件中,表明它已经转化为人类道义的旗帜,称其为新的天下观当不为过。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讲到类似的话:中国把各民族统一在一起的几千年经验,可以为形成一个统一的和平世界提供诸多启示。中华文明长期在世界历史上处于前列,其中心部位甚至对周边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不能不说与它本身即处在时时更新、吸收外来文明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中华文明,其最高层的概念即为”——亦为中华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

 

      它表明,中华文明是主讲道义的文明形态,始终将人道高高擎举,使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有了此,才能持久不息。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基因,也是我们今天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源泉。

 

(本文节选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年第8期)


 

      排版:李晴

 返回首页

      上 一  篇:文化软实力就是战略硬实力

      相关链接:【庆祝建党98周年】金一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四合院头条

                     杨朝明:树立中国文化立场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