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如平地大
一位在国外受过良好教育,年纪轻轻就担任跨国企业中国区总裁的年轻女性,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
长辈说:“你可以更自信!”
年轻人眼神中略显惊讶。
长辈继续道:“你的自信中有一份自傲。”
年轻人的眼神开始漂移。
长辈又说到:“自傲的背后是自卑。”
年轻人的眼神在闪烁中躲避着什么。
长辈郑重地说:“你不必自卑,因为你还有99%的潜力可以开发。”
傲的背后是卑。内里“自卑”,才需要用“自傲”来掩饰。一个真正的自信之人,必定是不卑不亢、安然自若。
一位小有成就的企业家说,因为自己学历低,所以自卑;
一位年薪百万的高管说,因为从小就家中穷苦,所以自卑;
一名企业二代说,因为觉得这辈子都比不上父亲,所以自卑……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天差地别。很多时候,成长环境是一个人无法选择的。然而,一个人自信与否,与环境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有的人出身贫寒,却自信满满;有的人出生于富贵人家,却可能依旧有着一份难言之痛。那么,自卑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超越自卑,拥抱真正的自信?
自卑源于比较
阳明先生与弟子钱德洪有段对话:
钱德洪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
先生曰:“何以见之?”
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
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阳明先生的一句“泰山不如平地大”,一语戳破常人好高之病,令在座之人莫不心惊肉跳。
500年之后,阳明先生的这句话仍然启迪人们深入思考:内心高傲的根源是什么?
高傲的背后是一份与他人比较之心,是一份彰显小我之心,是一份希高慕大之心。有比较自然有高下,有高下之分自然也就产生了自卑和自傲。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将外在的事事物物当做自己自信的基础——不论是天生的禀赋、容貌、家境,还是后天的才干、学问、财富,都不可能给他带来真正的自信。因为他将终身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计较中,始终在自信与自卑的天平上左右摇摆,难得自由。
真正的自信,源自于内心的富足与希望,只有当一个人对“心中拥有无尽宝藏”有足够深刻的体证时,才能拥抱真正的自信。
自信的源泉:你的心中本有无尽宝藏
其实,学习过《中庸》更能体会到这一点。"中庸"的"中",是指良知的本然状态;"庸"通"用",是指人生的自然展开。不论是待人接物与客户打交道,还是观照自身自傲与自卑的关联,都会体证心是生命的主宰,心平则中、心正则中,我们对客户对自己的这颗心摆在了中正的位置上,自然就跟自己、跟客户建立了不远不近、不生不熟的关系,客户有回旋余地,我们也进退自如,对我们自己也会有客观的认知。
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这是人生最大的秘密,鲜有人知,少有人得,明白且体证这一人生秘密的,更是寥寥无几。
生命中能够呈现出来的、看得见的成果,就像大海上的几朵浪花,也许你的浪花比别人的大一些,但相对于大海而言,这些差别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大海一般的宝藏才是生命的本质。
人的潜力就像无限的大海,而开发出来的“浪花”,可能连大海宝藏的千万分之一都不到。这意味着,在今天成就的基础上,格局境界仍可提升百倍、千倍乃至于万倍。如此,不仅你的自信程度可以成千上万倍提升,你的生命成就也能够无限放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每个人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只要遵循正确的路径,从现在开始建设自己,每个人的自信都可以不断地增长。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最好方式,它会把外表的浮华剥离。十几年、几十年下去,那些来自于傲慢和偏见的“自信”会荡然无存,唯有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自信,才会让生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