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赤子心
创业至今,你的心是否还和创业初期一样,跟客户连在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道德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将小孩比喻为“厚德”。正因为孩童有这份天真、真诚的厚德,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各种不好的念头就无法侵蚀到他。
然而,随着孩童长大,受环境、家庭等影响,许多不好的念头,譬如傲念、贪念、怨念……开始升起,一颗原本真诚的心逐渐掺入很多杂质,他的力量逐渐减弱。
此时,若能回归初心,回到孩童般的天真、淳朴、真诚,就能赢得信任与尊重,成为值得托付和信任的人。
“骨弱筋柔而握固”,孩子的手很小,但却很有力量。“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孩子的身心很通透,精气十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孩子的嗓子哭很久都不会哑。
“精之至也”或“和之至也”,在你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或某个时间段,是否也曾展现过这样的状态?
回顾过往,一位百亿级企业董事长陷入了沉思。他开创了一家全国知名的日化企业,其洗涤用品全国销量第一、世界第四。
在一次探讨企业战略方案时,一句话让这位董事长陷入了沉思:一直以来,企业给人的印象就是真诚质朴,与客户一家亲。现在的你,还和过去一样吗?
董事长心中给出的答案让自己惭愧不已:回想创业初期,我与客户一起铺货、送货,一箱箱把货搬进零售门店的仓库;回想以前我亲自去走访客户、消费者,调研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的情景,我百感交集。想当年,我与客户打成一片,客户一有什么事情、有什么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反馈给我、直接找我解决,与客户同甘共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再看现在,自己“高高在上”,客户已经很难见到自己一面。
深刻反思后,这位董事长重新找回了创业时的初心:就是要一心一意对客户好、对消费者好。
在接下来的几天,他走访各地客户,在企业内部启动对客户的“暖心工程”。在这过程中,董事长进一步坚定了要继续坚持与客户、导购员、消费者进行心与心链接的信念。
他发布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当天就获得数百位客户和消费者的关注,更有将近30位客户和消费者通过公众号与他直接沟通,反馈市场一线情况和问题。他走访客户、卖场,与消费者、导购员面对面沟通,他甚至当起了导购员,与消费者的沟通让他思如泉涌,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跟消费者诉说……
现在的他,每天都利用下班时间抽时间看留言并亲自回复。他说,这种感觉真的很好,似乎重新又与客户、消费者战斗在了一起。
短短28天,这位董事长与客户、消费者重新建立了联系,找回原来“一家人、一家亲”的感觉。与此同时,董事长也找到了企业升级版的战略方法和路径。
创业初,这位企业创始人以一份忘我的精神,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地为最初的理想而奋斗。随着事业越来越大,他开始远离初心,他的人生与事业也遇到了瓶颈。
然而,当他反观自身,重新找回创业初期那颗纯粹的初心时,这位董事长再次展现出那份真诚、质朴、纯粹的优良品质,与客户和消费者再次链接在一起。就像回到了人生早期阶段,如赤子一般的纯粹,没有过多杂质的掺杂,与道携行。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和”指心平气和。所谓“道心立,人心平”,心平则气和,气和则智慧生。心平气和,心明眼亮,进而智慧生发。
“知和曰常”,心平气和以及由此生发的智慧,让人逐渐明白人生真相。“知常曰明”,不断明白和体证人生真相和规律,就能从内心流淌出真正的智慧。这里的智慧,并非外学而来,是由内而外激发而来。
“益生曰祥”,祥在古汉语中通“妖”。是指为了自己的养生和健康,杀害很多动物甚至是野生动物,这对自己的健康其实并没有好处。
“心使气曰强”,这里的“心”指人心,而非道心。人心惟危,在不好的起心动念驱使下做了一些事情,看起来虽然强大,其实是外强中干。“物壮则老”,没有内在精神的支撑,其实早已开始衰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与道背道而驰,就离衰败不远了。
不断建设自己,让自己的格局境界更高,事业越来越深厚。
根深才能叶茂,厚德方能载物。回归初心,回到孩童一般的真诚、纯粹、质朴,才更有力量、更无畏。由此,企业也将展开全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