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揭示了企业如何"守正出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在《道德经》第二十四章里,老子从反面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一个人如果没有“依道而行”,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形。从字面意思来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跟的人,站不久;走路时步子迈得太大,无法走远。
自见者不明:固执己见的人,往往不太明智。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恰恰得不到他人的赞同。
自伐者无功:如果领导者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很可能会导致团队逐渐失去动力,最后也难以取得什么成就。
自矜者不长: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的人,不会主动学习,也就难以成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相对于在“道”上的行为,上述的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叫做“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物”可以理解为世间规律,背道而驰,上天也会看不过去,真正的有道之人绝对不会这样做。
这一章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可以提炼出以下十六个字,作为指导企业阶段发展的启示——站稳脚跟;按兵不动;守正出奇;脱颖而出。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企业案例,来体会这十六个字的内涵。
这是一家成立于2004年的企业,用时6年即实现了上市,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3%。如今,该企业已经占据所处行业世界前三的全球市场。在学习《道德经》之后,该企业董事长回顾自己的经营之路,对于公司缘何能够实现稳健而迅速发展,他这样分析道:
第一是要站稳脚跟、量力而行。快速实现增长和稳扎稳打是可以兼顾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专注于提升核心业务能力,而不是为了规模,一味拼命往前冲。近几年,市场上不乏有这样的企业,上市后过于在意股票价格,将经营重点偏向到了迎合投资者喜好上来,急功近利、彰显业绩。然而,欲速不达,这种违背商业规律的行为,最后只会导致企业发展变慢,甚至陷入困境。
第二是要“忘我”,忘记只利益自己的“小我”,大胆去做利益客户的事情,大胆去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事情,这是遵循天道,如此才能让企业走得长远。在企业上市后的第四年,正值公司和行业都在迅速发展的顺风期,同行都在不断地扩大规模,频繁兼并,甚至跨行兼并。面对高管的不理解,投资者的施压乃至责骂,公司坚持住了初心,只有当自己真正具备竞争实力的时候,并购才能带来正向的回报。在同行都在盲目扩张的时候,正是自己“练内功”的最好时刻。
经过一年时间的按兵不动,专注科研,企业在随后两年迎来了兼并的最好时机。但在进行并购时,企业提出了两点原则:一是一定要为被并购企业带去价值,二是所兼并企业不能存在假账,务必与诚信的企业进行合作。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两点,企业在通过兼并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没有像其他同行那样,出现坏账,或者管理困难,因而实现了又快又稳地发展。
稳扎稳打看似慢人一步,实则却能真正做到快速发展。如果把新增股票或外部力量当作自己的力量,并借此进行扩张,作为董事长,内心难免就会膨胀,自恃是上市公司,自我夸耀,把行业的好势头和别人的努力成果,都当成是自己的功劳。
一家能够稳健发展的公司,往往更能得到客户的信任和认可,而拥有了一众长期合作商,又会对公司的品牌、形象大有助益。而这些,都是企业厚积薄发的结果。
纵观该企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其实可以看出,公司上市的第四年,也就是“按兵不动”之年,虽然看似没有明面上的行动,但却是最大的“行动”,这也是公司在接下来能够笑傲同行的转机点。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能够保持这份战略定力并不容易。
站稳脚跟,其实与“企者不立”的意思是一致的。人为了看到前方的舞台,可以偶尔踮起脚尖,但脚跟着地,才能行得长远。稳扎稳打、量力而行、厚积薄发,这些并不是对快速推进一项事业的否定。在已经拥有了整体的战略部署和统一的执行规划下,面对某项具体任务“踮起脚尖”,往前跨出一大步,是突破原有定式、快速抢占商机的重要举措——这就是所谓的“守正出奇”。
但“守正出奇”的关键,本质上还是基于公司实力,否则就可能落入急于扬名立万的私欲之中,无法依道而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其实就是在说,走路时要遵循走路的规律,做企业,当然同样也要遵循商业的规律。作为企业董事长,如果被过多的欲望蒙蔽,很可能就会导致企业的经营发展走弯路。
企业发展最开始时“站稳脚跟”,稳扎稳打;关键时候“按兵不动”,遵循商业规律,同时“守正出奇”,实现突破;那在关键时刻就会“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