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弱者分忧,与强者同行丨企业家战略创新案例
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是什么阻碍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大年十一,【战略夜话】上的企业家案例分享,点燃了全场中小微创企业家。那天,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许多中小微企业之所以是中小微企业,是因为“不敢长大”。这才是最本质的问题。
这位分享者,就是昨天文章中提到的那位企业家(推荐:“是什么障碍了我们企业的发展?”)。他从事新材料技术行业十几年,深深感慨: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企业才看到了更大的商业蓝海。
但是,他心中仍有困惑:目前公司有一项业界领先技术,能够满足终端消费者对品质的强烈渴求,所以,公司面临着一个大好机会。但,自己以往都是服务B端客户,是产业链上的供应商,从没直达过C端客户,自己就是个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怎么 能跟大企业竞争呢?人家行业龙头都是几百亿的规模,我加入竞争,我行吗?
01
针对这位企业家的问题,他得到了这样的回应:
“方才,您谈到了企业在夹缝中生存的问题,确实如此,作为中小企业,我们似乎一直都是在夹缝当中求生存。但本质上,不是别人给了我们一个夹缝,问题还是要回到自己这里。一个产业的产业结构不是静态不变的,它随时都在变化,没有人规定我们只能是供应商,也没有人规定我们只能在这个夹缝中生存。
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些企业无视变化,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产业结构一旦完成大的变革,这些企业就消失了。还有些企业是顺应变化,看到行业的变化,就跟着走,这样做也可以走相当长一段时间。而真正要从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就要推动行业变化,并为此做出贡献。
过去,许许多多的小企业,有的长大了,有的成为一颗小老树,有的甚至都萎缩了。原因在于许多小企业不敢长大,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不敢长大。
有一个心理学上很著名的故事,马戏团里的大象,在台上可以举起几百公斤的重物,但在台下,却被驯象人用细细的绳索拴在一个小木桩上。那么细的绳子,稍微动一下就可以挣脱,为什么它要待在那里?驯象人说,因为它从小就被这根细绳拴在小木桩上,小的时候它确实拼命挣扎过,但无济于事,所以它坚定地相信,自己是不可能挣脱的,慢慢地,它就再也不会挣扎了。
作为旁观者,我们清楚地看到,捆着大象的不是那根细细的绳子,而是“我不行”的认知。
想想看,多少人也同样如此呢?作为一家百人左右的小企业,大体上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想到把企业做到一千人,这也太可怕了吧,那么大的企业得有多少烦恼?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后所揭示的人生真相之一,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句话不是讲给圣人听的,是讲给普通百姓听的,讲给你我听的。因为我们总是给自己设限,思维里有很多不可能。就像小象一样,被自己的认知捆缚了,一次次错失成长的机会。
谁规定我们只能是个普通人,谁规定了我们只能平平淡淡过一生?从来没有人。所以,当我们把自己捆住,把团队伙伴也捆住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了生活在夹缝之中,这不是别人逼迫我们,是自己的选择。没有人限制你永远做供应商做小企业,今天难得有机会,当我们听到终端消费者无声的渴望,而且当下有能力有机会利益更多人,这时候,就是要突围并占领高地,一定不能客气啊。”
听到这里,这位企业家心中一颤,他说:“这番话,真是说到我的心坎上。想想,自己做事业十几年,就是不断给自己设限,做出成绩,也不敢往前走,有了领先技术,仍然不敢主动出击,本质上,就是自己不敢成长啊!”
02
“不敢长大、不想长大”,一字一句,像锤子一样敲击着这位企业家的心。回看自己48年的人生经历,一直以来的理念是为弱者分忧。
他想到自己,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心地善良的母亲,总会接济一些条件更艰苦的人,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母亲让前来乞讨的人留宿在家,临走时还把为数不多的粮食分给他们的画面。父亲也非常勤奋,开过药店、做过赤脚医生,帮助过的人数也数不过来。父母这份为弱者分忧的善良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为弱者分忧”也成了他的人生哲学。
只是从未想过除了为弱者分忧,还应该与强者同行。反过来依然可以利益到更多人。
企业家成就企业的过程,就是兑现自己格局和境界的过程。企业进一步发展,就要进一步提升格局和境界。
这位企业家说:“之前,我们的企业停留在‘为弱者分忧’的层面,这固然是一份美德,但随着企业慢慢做大,这份美德就成了小善。仅凭小善,难成大业。所以现在,我们不仅要为弱者分忧,也要与强者同行,点燃自己的战略雄心,真正地去成就一番事业。如此,才能真正地去利益更多的人。”
此时,徘徊在这位企业家心底的还有一句话:升起战略雄心,已经不是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
03
战略雄心被点燃,为弱者分忧,与强者同行,十年成就百亿企业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位企业家在【战略夜话】结束后重新制定了企业战略创新落地方案。
其中的关键就是直达C端(终端客户),从战略上讲就是“突围并占领高地,直达并成就客户”,关键时候,要敢于亮剑、敢于胜利。如今公司掌握领先技术有机会直达C端,但不是为了与B端大客户争夺市场,而是为了获得话语权,在战略上赢得主动,进而实现共赢。
如何直达C端,实现战略突围?有很多具体的方法:
比如:当技术不成熟的时候,可以选择单点、深入合作。不要把面散开,找到一两个企业,跟他们单点合作,全力以赴地跟他们合作,然后让他们把产品所有的缺点反馈给自己,便于改善和改进。对新产品而言,市场不成熟的时候,要多做少说,先站稳脚跟。在市场上不要张扬,张扬的话会被B端误解,也可能会引起同行的一些不良竞争。
作为生产型供应商,从产品思维转换到客户思维,直达C端去服务客户,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难免会遇到风雨和挫折,在过程中即便遇到客户终止合作,要感谢这样的机会。在《易经》震卦中有三个字,“恐致福”,就是拥抱挫折,上天震怒的时候,也许是我们最好的进步机会。最大程度上收集客户对产品好的或不好的反馈,会助推我们不断前进,提升产品品质和价值,如果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会错过稍纵即逝的机会。
“没有人规定我们只能是小企业,是我们自己设限,不想长大,不敢长大,这是本质的问题。”
点燃战略雄心,为弱者分忧,更要与强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