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家生产环保型保鲜膜的企业,在工业保鲜膜领域口碑甚佳,不少省政府都会批量采购。现在,这家企业开发了一款家用保鲜膜单品,并想将其作为今后的主打产品。

 

这款家用保鲜膜是用玉米做成,可降解、质量好。一卷普通保鲜膜卖10多块,只能保鲜一周,但这种新款保鲜膜可以保鲜一个月都不会坏,因而其价格也贵了很多,一卷保鲜膜卖价近50块。

 

这家企业希望大力推广这款保鲜膜,特别是推广到普通消费者喜欢的购物超市,为此绞尽脑汁,在广告文案上花了很多功夫,也计划为此花一笔大钱。

 

问题来了,这笔推广费用是否应该花?如果花的话,应该怎么花?

 

对于“未来之星”学习会上提出的这个问题,四合院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今天,我们首要考虑的不是这款产品的广告费用如何花得有效果,而是追根溯源,探讨一下这款产品对于消费者是否真正有价值?

 

即便这款产品真的具备高科技特质,但是如果不能为消费者提供“直指人心”的价值,它就不具备可推广性。例如,现如今采购食品如此方便,谁家会需要将一盘剩菜保鲜30天呢?人们当然更喜欢新鲜食品,除非确有必要,谁喜欢把一个馒头覆上保鲜膜、保存一个月?



 

无论是开发新产品,还是打造新品牌,又或是升级新战略,作为企业决策者,最重要的就是感知消费者“无声的呼唤”,而不是以自己内心的喜好代替消费者的判断。

 

这类现象早已有先例。几年前,当人们对食品安全过度担忧的时候,不少企业都围绕安全问题,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和服务:食品和包装更安全,或者赔偿承诺等……在一段时期内,这样的做法确实减缓了大家心中的一部分焦虑,企业也相应得到了一定发展。

 

但是,“利用”民众的焦虑来做文章,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面对食品安全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国家一定会推动食品行业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最近两年,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法出台,老百姓不再像过去那样担忧食品问题了。虽然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可能还没有达到90分,但至少有了七八十分。民众的焦虑普遍得到了大幅减缓,人们不再需要主打“安全”的食品来满足需求。

 

还有,近些年雾霾口罩的“兴衰”也是同样的道理,北京的雾霾状况在过去四五年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雾霾为契机,短期切入一些产品是可以获取一定销量,但是如果不能基于市场的长期发展来做判断,一旦环境发生改变,原本基于暂时现象或偶然事件为商业基础的企业就会“地动山摇”。

 

回过头来,再来看这个关于家用保鲜膜的问题。作为保鲜膜生产商,想为广大民众提供一种绿色环保、质量更好的产品,有如此善心是好的。但一款产品想要成功,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客户群,一定要进入“主航道”。

 

如果想进入寻常百姓家,你就要考虑:今天广大民众最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痛点是什么?企业确立一款主打产品之前,务必谨慎分析与思考:你到底爱的是自己的产品,还是你的客户?

 

你的心中到底是怎样想的?你到底对哪一类客户群体的痛点和需求最有感受?不仅要倾听客户说得出来的需求,更要感知他们说不出来的“无声的呼唤”。如果你的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都只满足了消费者能说出来的表层需求,甚至满足的根本不是消费者的真需求,那就很难有机会脱颖而出。

 

所以,以客户为中心,没有那么简单。不是你想以客户为中心,就能够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这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听懂客户“无声的呼唤”。




如何敏锐捕捉到消费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答案是,拥有一颗足够柔软的心,才能敏锐感知你的消费者。

 

今天通过学习中华文化,开始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我们的心变得柔软而敏锐。你要直达客户,真正走进他们心中,看看他们说不出来的那个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滋润客户心灵,是3.0战略的起点。3.0战略的道理说起来如此简洁,但能真的实践的企业却不多。因为大家更多时候,都是只爱自己的产品,最多也只是看到了客户的某些浅层需求或者局部的需求,然后就希望将之利益最大化。如此一来,走着走着,离客户的真正需求越来越远,也变得越来越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就离开了主航道、走入旁门小径!如同《道德经》所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一颗粗糙的心灵,一颗迷失的心灵,一颗被许多枷锁捆绑的心灵,很难实质性听到客户真正的呼唤。即便听到,也很难与客户建立实质性的心与心链接。

 

今天,我们呼唤共同建设新商业文明,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回到原点,感知客户的深层真实需求。


只要真心诚意建设心灵品质,就能拥有一颗纯粹的心灵。一颗纯粹的心灵,一定能听懂客户“无声的呼唤”,因此,以客户为中心,并没有那么难。

 

在本质上,3.0战略大道至简:建设自己,成就他人。感知客户需求,滋养客户心灵,这是让你的产品脱颖而出的真正捷径。既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困难。


相关推荐


善处,处处是生机;恶处,处处是杀机

3.0战略,展现你的卓尔不群

四种产品定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