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职场,难免会有与领导、上下级同事发生摩擦乃至冲突的时候。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阳明先生写给弟子的《答刘内重书》,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01

 

“内重强刚笃实,自是任道之器,然于此等处尚须与谦之从容一商量,又当有见也。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在这篇意在责善的信件中,阳明先生提到,一个人想要立足发展,需要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除内心的狭隘,学会包容他人。

 

所谓内心的狭隘,其实就是人心中不好的欲望,比如贪心、嫉妒等等。如果一直任由这些欲望蔓延滋长,与他人的结怨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遇到事业上的贵人。

 

只有不断扩充自己的心量,与更多的人建立良善的心与心链接,才能创造出更加开阔的事业空间。

 

工作中,当我们看见“人有不善”时,不妨以此“不善”为镜,观照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要分清何为“抱怨”、何为“提出建设性意见”,前者是将责任推给他人、为自己开脱,而后者则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他人进步。

 

 

02

 

“‘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而为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夫学者既立有必为圣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觉处,朴实头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无许多门面折数也。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却不得以此稍动其心,便将流于心劳日拙而不自知矣。

 

有远大之志值得赞扬,但同时也要“量力有渐”。从职场小白到干练老手需要一定时间,我们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如果一个人为自己定下的个人使命,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恐怕最后也是会失败的。

 

实现个人抱负应当是一个“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过程,若在此过程中在意的是一时的荣辱得失,就会陷入“是非毁誉”之中。心中定力不足,脚下路就会偏。

 

 

03

 

“大抵奇特斩绝之行,多后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圣贤不以是为贵也。故索隐行怪,则后世有述焉,依乎中庸,固有遁世不见知者矣。”

 

希高慕大之人才追求标新立异,真正的高人“和其光、同其尘”。作为职场人,踏踏实实工作、本本分分做事才是智慧,不需要另外做些吸引眼球之事。

 

“子见南子,子路且有不悦。夫子到此如何更与子路说得是非?只好矢之而已。何也?若要说见南子是,得多少气力来说?且若依着子路认个不是,则子路终身不识圣人之心,此学终将不明矣。此等苦心处,惟颜子便能识得,故曰“于吾言无所不悦”。

 

在《答刘内重书》中,阳明先生提到孔子的故事:子路听说老师要去见名声不好的南子(卫灵公夫人),很是不高兴。如果孔子要对子路讲清背后的原因,那得花多少功夫。但如果孔子不加解释,子路就会一直心存芥蒂——孔子想让弟子理解一件事情都尚且如此不易,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在我们面对他人的不理解时,应当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若是以自己的个人认知去评判对方,反倒会引出种种误解。

 

心小了,事就大了;心大了,事就小了。职场上的人际摩擦与冲突,正是磨炼自己心量的机会。学习阳明学,将阳明先生的教诲作为接人待物的行为准则,放下狭隘,拥抱开阔,在不断提升个人格局和境界的过程中,走向成功职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