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的故事主人公,曾先后在4家世界500强企业担任过高管。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总结说:“前十年,我在外企工作,从一名助理工程师成长为全国业务总监,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记是外企的价值观和管理流程体系。这十年,我有幸邂逅中华文化,体会到很多用流程制度不好解决的企业问题,原来在我们的经典中都有指向性答案。”

 

从业20年,这位高管都经历过哪些困扰已久的问题?他又从中华经典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让我们通过他的个人分享,一起走进这段心路历程——

 

大学毕业入职第一天,我就被派到了工地现场,从最基础的CAD绘图员做起。在外企工作10年,我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靠着自己的拼劲,成为企业国际总部认证的业务大师和国内行业协会专家委员。

 

在全公司,很多人都知道我有个英文名,但却不知道我的真名是什么。隐约从那时起,我对“文化自信”这个词就有了种特别的感觉。这可能也为我多年后与中华经典结缘埋下了伏笔。

 

 

02

 

我学习中华文化、阅读原文经典已经七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翻转”了很多关于企业管理的认知,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两个:

 

 

·  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我曾遇到一位海归员工,各项素质都不错,也很敬业,甚至会吊着胳膊骨折的绷带,去客户那里帮忙解决问题。但这样一位员工,在一年后的加薪申请中,得到的回复是: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我们恭喜你在外面找到更好的机会。

 

随后他就离职了。囿于规定,我们失去了一位出色的员工。我当时非常无奈,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工作。直到我学习《道德经》时,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绝不仅仅是雇佣与被雇佣,如果能从利益员工的角度出发,尽量做到“无弃人”,企业不就可以留下更多优秀员工,也为企业和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吗?

 

 

·  哪个部门的事哪个人负责?

 

相对来说,外企会特别重视责、权、利的一致性,强调“一个萝卜一个坑,定编定岗,哪个部门的事哪个人负责”。但在具体业务实践中,却往往让客户感到是我们在相互推诿、踢皮球。

 

一个小小的业务投诉,能从企业国际总部被一级一级地转到一线工作人员。流程制度虽然重要,但这其中的资源浪费、沟通成本难道不也是对企业的一种伤害?

 

但阳明先生是怎么说的呢?“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流程制度是让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良性运转,但对那些敢于、愿意担当的员工来说,他们从来不是本位主义者。

 

企业管理应该考虑到员工的能动性。这句话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很大的激励,真正的豪杰绝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作为高管,要适当具有“舍我其谁”的气概,这样才能卷起团队的干劲。

 

 

03

 

中华文化不仅改变了我对企业管理的许多看法,在个人生命状态方面,也让我有了很大的突破。很多在大企业工作的高管,可能都会有像我一样的困惑:奋斗那么多年,金钱荣誉、知识技能,该有的都有了。环顾四周,同辈亲朋中,可能真“找不到对手”了。

 

虽然也会有一丝喜悦、骄傲,但很快就会变为一种更大的迷茫和不安,下一步我该怎么走?我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原来只知道一个人一路地狂奔,都忘了出发的目的,也可能早就偏离了方向,不知道把灵魂甩到哪里了。但在接触中华文化后,每当阅读原文时,自己好像终于能把心沉下来了,终于能安静地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

 

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做个可能不恰当的比喻,20年的奔波劳累,某种意义上就是在“破山中贼”,用能力、手段赢得看得见的胜利,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内心这个看不见的战场,在跟贪心、懒惰这些负面力量作战时,往往就会败下阵来。时间一长,人就会在外看起来风光,在却很无力,充满负能量。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心若不安,寝食难安。我们的中华文化正是“求其放心”的文化,我相信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华文化经典未来可以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更多转化与应用,帮助到更多的企业和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