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父亲节,我们聊一聊“父”与“子”的话题。父与子之间,该如何相处呢?

 

今天,我们从阳明先生和父亲龙山公王华、儿子正宪的书信往来中,来感受阳明先生作为父亲、作为儿子,眼中的“孝”与“教”。

 

 

有句话说:小孝陪伴,中孝事业,大孝爱国。阳明先生步入仕途之后,很少在家陪伴长辈,大多时间都在任上,忙于公务。

 

这个时候,家人之间彼此的牵挂,就通过一封封书信来传递。

 

1519年,阳明先生四十八岁,正在赣州巡抚。面对突然爆发的宁王之乱,先生仅用38天,就生擒了宁王,平定了叛乱。

 

这场惊心动魄、性命系于社稷的平叛,对于阳明先生的家人来说,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在杨一清撰写的《海日先生墓志铭》里,有这样的记录:

 

正德己卯,宁濠称乱江西,鸠集群盗,发数千艘而东,远近震动。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伯安传檄邻境,举兵讨贼。时其父南京吏部尚书王公致仕居会稽。

 

宁王朱宸濠谋逆,声势浩大,远近震动。阳明先生不过是赴任路上路过吉安,就义无反顾、忠义担当,举兵讨贼。当时,其父龙山公已退休在老家浙江绍兴修养。

 

有传伯安遇害者,人谓公曰:“盍避诸?”公曰:“吾儿方举大义,吾避安之。”或曰:“贼必阴使人行不利于公,避之是也。”公笑曰:“吾儿能弃家讨贼,吾何可先去,以为民望……即有不幸,犹将与乡里子弟共死此城耳。”

 

 

消息传到绍兴,有人甚至说阳明先生已经遇害,劝龙山公赶快避难,怕宁王会派人来加害龙山公。

 

龙山公却说:我儿是为大义而战,我怎能自己避难,让民众失望呢?只恨我年老,不能上前线杀敌,万一有什么情况,我也会和乡亲们共赴国难。

 

其实在宁王叛变之初,阳明先生就很担心家中的父亲,在给父亲的信中说:

 

“伏望大人陪万保爱,诸弟必能勉尽孝养,旦暮切勿以不孝男为念。天苟悯男一念血诚,得全首领,归拜膝下,当必有日矣。”

 

阳明先生劝父亲,不要挂念,务必保重自己健康安全。只盼日后能承孝膝下。

 

阳明先生的尽孝,有三层: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1520年,先生的祖母过世,那年龙山公已经七十五岁。龙山公执意在母亲墓旁建庐守孝。先生写信给族中一位长辈,说:

 

“切望恳恳劝解,必须入内安歇……调养天和,此便自为子孙造无穷之福。此等言语,为子者不敢直致,惟望太叔为我委曲开譬,要在必从而后已,千万千万!至恳至恳!”

 

先生说:“我明白父亲心中悲苦,但不愿看到父亲过度悲伤,伤害身体。望父亲能调养身心,让自己快乐祥和,这就是子孙的无穷之福了。我作为晚辈,有些话不合适讲,只希望您能帮我劝劝父亲,令他保重身体。千万盼望,至诚感谢!”

 

阳明先生关切父亲的身体健康,关心父亲的内心是否快乐祥和,而自己以捐躯赴国难的忠义,激荡着父亲的志向。在国家大义面前,龙山公屹然不动、毫无惧色。被杨一清称赞“公之雅量,伯安之忠义,求之载籍,可多见哉?”

 

 

阳明先生是圣人,也是凡人。先生晚年对儿子正宪的书信比较多,从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一个父亲的“絮絮叨叨”,严厉又慈祥。

 

其实,正宪不是阳明先生的亲生儿子。先生膝下无子,是龙山公将家族中的一个孩子,过继给先生,取名正宪。当时,先生四十四岁,正宪八岁。但是,先生对正宪一直视如己出。

 

正宪十一岁,阳明先生写下《示宪儿》,教导正宪勤读书、知孝悌。

 

正宪未成年时,先生就把正宪托付给自己信赖的弟子魏延豹、钱德洪、王畿和家中上进的兄弟。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先生拖着病体出征剿匪,将伯爵府内一应大小事情交给十九岁的正宪打理,并委托自己信赖的弟子辅助教导正宪。

 

先生在剿匪间隙,一方面给正宪写信,让正宪多多亲近这几位优秀的弟子,“如就芝兰”,让他跟着家中长辈一起读圣贤书。

 

另一方面,又在给弟子亲友的信中,叮嘱他们,要严格要求正宪,一定要遵守自己当初立好的规矩。对于家中大小事情,人员来往,先生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仔细叮嘱。

 

先生给族中长辈写信说:“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悌而已。”正宪考取功名不是我所期望的,我所期望的只是他能明白孝悌之道。

 

1527年,先生写信给正宪说:“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我最期望的,就是你能读书明理,遵循礼仪,每天都有进步。

 

1528年,阳明先生八月二十七从南宁启程,去田州、思恩平叛。九月初七,先生到达广州,一路舟车劳顿,稍事休整。先生写信给正宪,稍微提了两句自己的病情,然后关切地说:

 

“近闻汝从汝诸叔诸兄皆在杭城就试。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

 

最近听说你与几位叔叔、兄长一起到杭州参加乡试。我哪会指望你一定取得功名呢,你能树立上进的志向,就已经让我很欣慰了。

 

对于正宪考取功名,先生在意的不是结果,而是儿子上进了。做父亲的,只在乎儿子是否能“学做好人”“立志向上”“日进高明”,只在乎儿子这一生的方向是否有偏。

 

阳明先生曾多次叮嘱正宪,要深刻反省自己的心是否真切。他说: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儿子,阳明先生是世间最孝顺的儿子;作为父亲,阳明先生是世间最慈爱的父亲。

 

 

为子而孝,为父而教,阳明先生只是一颗心,只是致良知,将自己的心修得真诚恻怛。

 

无论为父、为子,都只是一颗心。凭此一颗至诚之心,立于天地间,孝父、教子,都只是心的自然发用,正所谓,深爱做根,自然如此。这不正是阳明先生作为一位父亲,带给我们的深刻启发吗?

 

值此父亲节,祝愿天下父亲,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