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心法:重构"专精特新"
本文节选自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创始人、北京四部曲教育白立新老师在“重构专精特新势能”学习会上的主题分享。
01
我们在与中小企业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几个问题:
· 企业还能走多远?疫情还要持续多久?到底还要不要做下去?
· 找不到出路,心累,年龄上来了,不想干了。
· 也想去爱客户,但就是做不到。
· 不知道做企业的意义在哪里,有了钱,但不幸福。一位企业家甚至感叹:“做企业就是整天着急上火四处求人,商海无崖回头无岸!”
· “没人告诉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发展遇到瓶颈,很容易乱投医。
· 孩子老师对他说:“你爸爸是个小老板呀!”感觉非常没有成就感、价值感。
· 对政策解读、理解不够,“专精特新不就是一张证书、一个小光环吗?”
· 常年在外打拼,家人缺少陪伴,夫妻不肯同心,何谈家庭教育。
· 二代不愿接班,对高管又不放心……
· 员工很不省心,人力管理困难重重。
我们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四种:
1. 动力不足。特别是企业家的内心力量不够,被无力感深深缠缚,对客户爱不出、对高管带不动、对员工教不会,即使有战略创新也难以落地。
2. 方向不清。增加投资还是稳健经营?布局海外还是深耕国内?方向,涉及到信心问题。信心比黄金重要。信心=自信+他信,他信是好的环境、市场带来的,基于外在条件。而自信是内心生发出来的,在困难挫折面前,自信可以让你忍辱负重、从容坚定。企业与企业的距离在危机中拉大,凭靠的是企业家自信的差别。
3. 路径不明。缺乏长期战略规划,挣钱总想“短平快”,导致错失发展机遇。
4. 办法不够。虽然学习了很多经营管理理论,但总是用不出来。
在总结出问题的类型后,结合对中华文化精髓的学习与体悟,经过一些实践,我们得出了一套四个步骤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框架就是——
1. 使命引领 -- 解决领导力问题。
2. 哲学护航 -- 基于价值观,提供决策依据。
3. 战略创新 -- 解决路径问题。
4.机制保障 -- 让战略有方法落地。
02
在领导力层面,我们专门为中小微创企业定制了一套战略领导力模型,总共分为六个模块:
(企业家个人层面)
1. 自我革命。突破原有思维模式,不断超越自己。
2. 战略雄心。确立一个能够持续激励自己的高远之志。
(企业内部层面)
3. 激扬团队。
4. 哲学共有。上下同频于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
(企业外部层面)
5. 客户力量。激扬并借助客户的力量。
6. 悟透政策。与国家大政方针同频共振。(从中小微创到专精特新,这是未来一定时期的大趋势,也是长期的机会。)
这里,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如何激扬团队。团建活动、学习培训、绩效考评……这些激励团队手段,相信大多数企业家都使用过,但收获的成效,大多平平无奇。能做的都做了,但就是感觉做不透。
为什么做不透呢?从阳明心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心不透亮。借助“心-道-德-事、事-德-道-心”的思维模式,我们反过来举例一位企业家面对的员工懈怠问题——
(事-现象)员工动力不足、没有责任感,这是表象。
(德-行为)出现这一表象,可能是因为企业对员工缺乏真诚的关怀,没有顺畅的流程体系,很少及时奖惩等等。
(道-原则)企业在改变某些行为后,可以暂时缓解部分问题,但过段时间好像又不管用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行为的背后是企业家做事原则的呈现,一个领导者的行事风格会决定组织文化氛围的70%。
这位企业家的管理风格一直比较粗暴,奉行“服从是美德,不行就走人”。这样的起心动念,即使改善了行为,骨子里对员工也还是缺乏一份尊重,不尊重成员的团队,谈何凝聚力。
(心-认知)原则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现象。那么什么决定原则呢?是认知,即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的看法。比如这位企业家,他在过往的人生历程中,内心逐渐形成了权力至上的观念。
如果不能追本溯源,从心上扭转这一认知,那么他在原则、行为层面上的任何改变,都是暂时的,无法彻底改善现象。
在反思的过程中,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一位长辈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人性有弱点,你强他就弱。你一定要足够强大,永远不要让他人骑在你头上。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心上,内化为人生观的一部分,最后一层一层地影响到了他的企业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阳明先生说,心是身之主宰,心上认知,深刻左右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心-认知)找到问题的根源后,下一步就是改变,也就是超越自己、自我革命,向着哪里改呢?中华经典为我们提供了方向。比如这位企业家,通过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体会到了“木强则折,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处下,才是人生的真谛。
(道-原则)知行本一,知难行易,心上认知提升了,行为层面自然提升。他开始学着尊重员工人格,外柔而内刚,从容、坚定、自信。
(德-行为)有了新的原则,这位企业家新制定了这样几个机制:
① 通过1小时沟通机制与高管建立链接。每周与一位高管进行单独、深度沟通。
② 引入“长板凳成长”。这是IBM业务领先模型中的机制之一,在任何一个管理者身后都坐着三五个人,可以随时完成管理者职位的替换和调动,保证企业灵活性。
③ 与高管一起学习中华文化。
(事-现象)而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团队开始齐心协力,积极性明显比之前有了提升。
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解决问题,相比较团建、绩效,从己心入手,更加直接,大道至简。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动力、方向、路径、方法,这四类问题都能逐渐得到解决。
当然,解决问题需要时间、条件,不会立竿见影、一劳永逸,但至少走这条路,我们可以变得动力充足、方向清晰、路径明确、方法可行,小企业有机会走向大企业,中小微创也有机会成为专精特新。
03
最后再说一下方法层面,之所以有好方法行不出来,是因为学到了别人的方法,但没有领会心法。既有心法、又有方法,才是真正可行的机制。还是借助“心-道-德-事、事-德-道-心”的思维模式,我们来看一家婴幼儿用品生产商的战略创新之路——
(事-现象)产品缺乏创意,在这一行业耕耘十几年,却远比不上互联网后起品牌的发展速度。
(德-行为)厚德载物,德是语言、意识、身行。这家企业过去一直是卖产品思维,爱的是客户的钱包,所谓的创意都是些“余食赘行”(出自《道德经》,指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意为多余且令人讨厌的东西),比如在婴儿床上加装传感器,床有自动摇篮功能……在其董事长看来,创新就是将最新科技运用到产品上。
(道-原则)德的根本是道。这些所谓的创新背后,出发点是讨好年轻的宝爸宝妈,让他们可以少抱一会儿孩子,说到底,是利用了客户的人性弱点。
(心-认知)商业交换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客户想多休息,那我就让你多休息,好像没什么问题。但这样的发心会导致什么呢?会导致商家只能跟在客户后面,很难引领客户,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
这位企业家通过反思,意识到了自己内心存有的偏差认知:利用人性弱点是赚钱秘诀。在商言商没有错,但这一认知,制约了自己格局境界的提升,也禁锢了自己的能量和智慧,让自己在与互联网后起之秀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心-认知)他重新思考起婴儿车的本质,婴儿车的本质是看护孩子安全成长,但对婴儿来说,最好的看护是爸爸妈妈的爱,爸妈的臂弯与拥抱胜过一切婴儿车。
(道-原则)从这样的想法出发,他提出了“非必要不使用”的理念,并告诉年轻的爸妈们,他们的怀抱、陪伴对婴儿来说有多重要,很多孩子从小没有安全感,长大具有攻击性,都是小时候得到的拥抱太少导致的。
(德-行为)引领客户多付出,而不是迎合客户多偷懒。大胆向客户说“不”,告诉年轻的爸妈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如此的产品理念也激发了团队的使命感。
(事-现象)现在,这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意层出不穷,赢得了不少客户的信任。
专精特新于道,格局境界提升了,专精特新的层面也就随之提升。专精特新是政策铺就的一条大路,中华经典为中小微创点亮路上的灯。
一方面学习IBM、华为等当代优秀企业的管理方法,一方面领悟中华文化精髓,体会为人处世、经营事业的心法,方法心法相结合,就有机会重构专精特新的澎湃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