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用明,是阳明先生妻子的弟弟。他才华横溢,乐善好施,不追求声名闻达,以“为善最乐”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境界。

 

01

 

1511年,诸用明写信给阳明先生,谈及自己学习的体会与近况,并说,去年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参加了科举考试。阳明先生借着回信,谈到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并写了回信。这就是《寄诸用明书》。

 

阳明先生说,“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意思是劝诸用明,孩子小的时候很容易养成“骄娇二气”,所以不要急着让他去考取功名,不然,很容易被功名所累。在年岁小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心灵品质,涵养他的德行,晦养厚积,人生自然就会结出累累硕果。

 

这封信之后,诸用明和家里的两个孩子怎么样了呢?

 

02

 

诸用明在乡里声望很高,很有才华,却不求功名。

 

乡里人感到很困惑,就问诸用明:“您不乐于去做官吗?”

 

诸用明说:“为善最乐。”

 

诸用明在自己家里建了一个带窗户的屋子,上面悬挂着“为善最乐”的牌匾。他每天都带着两个儿子和和乡里的青年才俊一起读圣贤书,讲圣贤经典,每天都感到很快乐。

 

没多久,诸用明的两个儿子每天都有进步,年纪轻轻,已经在乡里有很高的声望,其中一个还考中了举人。

 

乡邻们看到诸用明的两个儿子这么有出息,都纷纷称赞说:“这就是为善最乐的效用呀!”

 

 

诸用明说:“为善之乐,大行不加,穷居不损,岂顾于得失荣辱之间而论之?”意思是说,为善的乐,在于内心怡然自得,不会因为得失荣辱而有增损。他不会因为别人的表扬,心中快乐就增加几分;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侮辱,心中的快乐就减少几分。

 

后来,有仆人在诸用明家的花园里挖到一面镜子,把镜子粘着的土清理干净之后,看到镜子背面刚巧有“为善最乐”四个字。大家都感到很惊讶,纷纷传颂这件事情,请阳明先生记录下来。阳明先生因此写了《为善最乐文》。

 

03

 

什么是“为善”呢?

 

阳明先生在《为善最乐文》里说:“君子之为善,则仰不愧,俯不怍;明无人非,幽无鬼责;优优荡荡,心逸日休;宗族称其孝,乡党称其弟;言而人莫不信,行而人莫不悦。所谓无入而不自得也,亦何乐如之!”

 

君子为善,不是去做多少善事,而是心中坦荡,没有烦恼。想想一位这样胸怀坦坦荡荡的君子,在家里在相邻中,那都是德行表率。人们信赖他,他的一言一行,人们都喜悦。他不管处在什么情况下,心中都安然自得。自然是“乐”。

 

为什么“为善最乐”呢?

 

阳明先生说,“乐是心之本体”,心本来就是乐的,自在的。只是我们的念头有的时候会跑到不好的地方去。

 

《为善最乐文》里,阳明先生说,有一种人,“营营戚戚,忧患终身,心劳而日拙,欲纵恶积,以亡其生,鸟在其为乐也乎?”为了功名富贵或者其他不好的过度的欲望,整天想的都是如何钻营,心里充满了烦恼、忧虑,甚至恐惧,用尽了心思,到头来反而捞不到好处,就此结果一生,想想就很哀叹啊!

 

一个人如果整天发出不好的念头,被不好的念头环绕,那整个人也会被这些不好的念头拉下去。自身的气场也会显现出来,谁愿意靠近这样一个人呢?

 

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常发出好的念头,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一百个好的念头,那整个人被这些好念头滋养着,同时,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气场也会显现出来。谁不愿意靠近这样的人呢?

 

有一个好的念头的行为作用之善因,就即刻有一个反作用之善果产生在心灵深处留存。反之亦然。

 

一个人遵循这样的规律,一个家庭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

 

一个行善积德的家庭,长期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常种下与人为善、与邻为善的行为作用之善因,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必将收获相应的家庭兴旺的反作用之善果。反之亦然。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那如何去“为善”呢?

 

也许我们很难做到让自己一天充满数十个甚至一百个好的念头,至少我们可以从当下,观照自己的念头,生起一个好的念头,并将它付诸行动。

 

比如,为家人送上一句真诚的称赞或者祝福;比如,为需要帮助的同事甚至陌生人献出举手之劳;比如,在自己心中烦恼或者不开心的时候,转变成一个好念头引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