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赣治理:心法与启示
赣南之地,“开化远于唐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口居住。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从属过楚、吴、越三国。
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在此驻军守界,置南壄[yě]县,隶九江郡,是为赣南建置政权之始。到了宋代,分设南安、赣州两处政区,逐渐形成了“南赣”之俗称。
南赣地形复杂,少数民族聚集,民风与平原地区有很大不同。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敢掉以轻心。明弘治八年(1495年),因闽粤湘赣四省交界地区匪患盛行,朝廷设“南赣巡抚”。
21年之后,正是在任此职期间,阳明先生用不到四年的时间,便将匪寇成风的南赣变为“各事其事、各业其业、雍雍然”之地,留下了一段令人敬佩的历史佳话。
南赣治理期间,阳明先生一共颁布、写下了五篇文章——
《申谕十家牌法》(1517年)
阳明先生初抵南赣时,面临着民匪不分的现况:当地百姓拿起锄头是民众,放下锄头就是巢贼。
针对于此,阳明先生颁布了“十家牌法”,十家分为一组,将十个家庭牢固地绑在了一起:“凡置十家牌,须先将各家门面小牌挨审的实。
十家编排既定,照式造册一本留县,以备查考。及遇勾摄及差调等项,按册处分,更无躲闪脱漏。”
十家牌法下达之初,阳明先生的手下官员并未积极推动,于是他再次申明法令,是为“申谕”。
十家牌法的施行让“奸伪无所容,盗贼亦可息”,十家连体,便有了命运与共之意,可以让人在做不法之事前多一次考虑:这样做是否值得?会连累谁?会不会被谁举报?
十家牌法为有心改过者提供了重新做人的机会,“官府为置舍旧图新簿,记其姓名,姑勿追论旧恶,令其自今改行迁善。果能改化者,为除其名”。
十家牌法还改善了百姓之间的关系,因为推倡百姓自行解决争端,“小民益知争斗之非,词讼亦可简”,闹到官府的诉讼大大减少。
匪从民而来,过去,南赣许多百姓掩护匪寇,致使剿匪屡次失败。但阳明先生通过十家牌法,让十个家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此心法激活了百姓的“戒慎恐惧”。
当民不再变匪,相当于从根上削弱了巢贼的实力。十家连心,抑制作恶,为今后南赣治理的成功打下了坚固基础。
《告谕浰头巢贼》(1517年)
十家牌法之后,阳明先生用一纸告谕,抵作千军万马,劝得巢贼缴械投降,只剩少数顽固分子,阳明先生最后与其兵戎相见。《告谕浰头巢贼》中蕴藏了阳明先生的三个心法:
1.“断有还报”
巢贼抢夺百姓妻女财产,终有一天,也会被其他巢贼抢夺妻女财产。子孙后代最能撬动中国百姓的心,阳明先生在告谕中直接质问巢贼:你今日为贼,死后能为子孙留下什么?
2.“天必杀之”
阳明先生在告谕中表达了自己坚决扫平匪患之决心,他对巢贼讲,一对父母生了十个孩子,父母都是爱的,但若其中两人想要加害另外八人,不得已之下,父母只能杀掉害人二子来保全另外八子,这就是“天必杀之”。
3.“刚柔并济”
阳明先生在用“断有还报、天必杀之”劝说巢贼的同时,举大兵压境,堵死了巢贼后路,“纵尔等皆为有翼之虎,谅亦不能逃于天地之外!”不留后路,但留生机,那就是让巢贼弃暗投明、洗心革面。
既知巢贼人性之恶,又悉他们心中渴望,在阳明先生心中,巢贼是他犯了错的兄弟,以如此仁爱、真诚之心对待巢贼,“我心已无不尽”, 巢贼岂能不为所动呢?
《祭浰头山神文》(1518年)
告谕之后,剩下小部分冥顽不化的巢贼逃到了浰头山中。阳明先生这时兴师动众,举行了一次祭拜山神的仪式。阳明先生借祭山之机,责善当地民众:“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人心不善,做了坏事,令大地山河为之蒙羞。
在阳明先生眼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阳明先生用祭山这样的庄重形式,唤起百姓廉耻之心。重要之事以重要方式呈现,方能激起更大的能量。
《教约》(1518年)
祭山之后,阳明先生向百姓颁布《教约》,开始教化民众。兴社学、办书院、诵书歌诗……《教约》的心法,在于让民众“乐习不倦,无暇及于邪僻”。小人闲居为不善,若能经常诵读经典,则能养浩然之气。
阳明先生在《教约》中不仅提倡百姓读书,还特别提出,在每次上课前要三省己身,觉察、核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与言行,知行合一,心正则身正。
《南赣乡约》(1518年)
除了《教约》,阳明先生还在南赣颁布了乡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民俗之善恶,岂不由于积习使然哉!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
治理不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化育人心才是治理向善的根本。人的善恶在乎一念之间,阳明先生深刻洞悉人性弱点,这是他在制定南赣乡约的基本依据之一。
南赣乡约根植于当地土壤,其组织架构十分严密,台湾至今仍有地区使用。通过选举约长、约副,提倡百姓相互纠过、彰善,以极低的治理成本,便能实现百姓自治,家长里短之类的纷争在百姓内部自行调解,甚至无需上报官府。
洞察人性,直指人心。阳明先生身为巡抚,却亲自撰写牌法、告谕、祭文、教约以及乡约,面对百姓,阳明先生既有循循善诱,也有雷霆手段,短短时间,便根除了盘踞南赣几十年的匪寇,并让南赣呈现一派礼让之风。
化育人心才是治理之本。牌法、告谕、祭文、教约、乡约,是术,更是道。一颗至诚仁爱之心,自能“无敌”于天下,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与能量的经典发用,对新时代乡村振兴、企业管理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