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盖洛普咨询公司,一份关于员工的报告中,只有10%的员工满腹热情,50-60%的员工是缺乏工作热情的,对于这部分员工,盖洛普给出的建议之一就是以使命引领热情。

 

对中小微企业而言,如果暂时企业的使命还不够清晰,或者董事长内心的力量还不是很强大,那还有一种关注员工、让他们提升热情的方式可以考虑——

 

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家文化尤为重要,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傅高义,有一本研究80年代日本的书籍。其中他谈到,在日本职场,如果一位上级关注下属的家庭,能帮助下属家庭更好,那大概能有60-70%的员工报以热情。(但如果是在欧美,结果就是相反的,这是不同文化的作用使然。)

 

回到中国,在过去三四十年间,中国从一个大家族式的家庭关系,变为了以三、四口之家为主。原来在大家族中,小家庭可以得到一定呵护,但在小家庭中,一旦出现矛盾就会刚对刚、硬对硬,甚至没有回旋余地。

 

但现在,企业可以稍微承担一下过去“大家族”的角色,帮助员工家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比如有时间做一些走访,到员工家里探访一下,关注一下员工的父母、爱人、儿女,他们是否有一些需要帮助的地方?毕竟企业董事长比员工掌握得资源更多,如果能让员工感受到一份温暖,帮助他们稳定“后院”,员工也许就能更加后顾无忧地投入工作。

 

作为企业董事长,要建立对员工的同理心。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面试时遇到一道题: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啼哭的婴儿,你会怎么做?

 

纳德拉当时的回答是拨打911求助电话,但面试官却拍着他的肩膀说,你错了,你应该首先把他抱起来,你缺乏一份同理心。

 

这件事深刻地印在了纳德拉的心里,后来在经过一些事情后,他把同理心注入到了微软的整个经营过程中。他担任微软CEO将近十年时间,微软市值从3000亿美元涨到了现在的3万亿美元,增长了十倍。

 

纳德拉曾说,技术如果不能触及人心,那它就什么都不是。技术是微软的立身之本,但如果不能转化为触发人心的产品和服务,那就没有意义。后来他也谈到,同理心是战略的源泉,也是创新的源泉。

 

所以,作为企业董事长,可不可以对员工多一份同理心?想一想他们的苦与痛,看看能够帮他们做些什么。对于员工而言,他有一份安心,心安则理得,进而自然就会与企业走得更近——润泽园倡导建立“家庭幸福型企业”的意义便在于,以多种方式提升员工综合生产力。

 

对于员工,企业可以有多种激励方式,润泽园“家庭幸福型企业”系列课程,着眼于如何让员工能够变得更幸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越高,他的想象力、工作热情就会更高,因而他就可以更加富有生产力,所以我们说,幸福其实就是一种生产力。

 

明日,家庭幸福型企业(二期)的上半学期课程正式开启,让我们相约润泽园App携手追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