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之后不能落户”

“35岁找工作,连简历关都过不了”

“企业裁员默认从35岁以上的人下手”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舆论上,本该是职场黄金年龄的35岁,突然就变成了“中年危机”的信号。

 

事实上呢,一边是很多公司抱怨招不到好人才;

 

另一边是求职者的年龄焦虑,觉得迈进35岁的门槛,就会面临被优化的风险。

 

. 为什么会有“35岁危机”

 

80年代的大学生,国家包学费包生活费,毕业了还包分配,绝大部分都能分到行政事业单位,端铁饭碗吃财政饭。

 

1996年,包分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铁饭碗”,开始逐渐消失。

 

最近几年频繁提及的“降本增效”,其实早在那个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就曾是年度热词。

 

之后,随着中国和世界的接轨越来越紧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环境的变化,也给员工带来了危机。

 

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信息革命、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迭,一切都预示着世界加速进入“乌卡(VUCA)时代”。

 

何谓“乌卡时代”呢?

 

它源自20世纪80年代沃伦·本尼斯和伯特·纳努斯的领导理论。乌卡(VUCA)就是Volatile(易变)、Uncertain(不确定)、Complex(复杂)和Ambiguous(模糊)这四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

 

乌卡时代,无论对于个人、企业、行业而言都是一场大考。

 

稳定,成为过去式。变化,才是新趋势。

 

在时代的急速变化中,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远超工作经验为个人带来的成长。

 

个人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错位。反映在工作中,就导致很多年过35岁的人,此前积累的岗位经验无法满足公司不断发展的新需求。

 

面对如此剧烈变化的时代,即将或是已经站在35岁关头的我们,自然会产生焦虑和不安。

 

 

. 如何应对“35岁危机”?

 

1.建设心之力

 

心是力量的源泉。面对危机,要用“心之力”由内而外撑起我们整个人生。

 

外在的年龄、荣辱、评价就如同流水,它经常变化且不受我们控制,如果把外在的东西当作人生的支撑,我们人生的大厦可能随时都会倾塌。

 

与之相反。如果我们不断修炼自己的心之力,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纯粹、更强大,即便外部的环境地动山摇,我们内心仍然能安之若素、岿然不动,因而我们就能变得越来越有安全感。

 

乒乓球世界冠军马龙在迈进32岁这个很多运动员退役的年纪,熬过伤病的折磨、体能的下降,为中国乒乓军团的东京奥运之征画下了圆满句号。

 

赛后,所有人都以为他会选择退役。他却在采访时满怀热忱地说:“只要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

 

世界足球巨星梅西,35岁的“高龄”,带领阿根廷队夺得2022年世界杯冠军。

 

因此,年龄只不过是一个数字,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价值。

 

当我们的内心修炼得更强大时,再看35岁,看到的就不是危机,而是我们人生的“当打之年”。

 

2.制定个人战略

 

人生是一场长途旅行,想要避免35岁成为一场危机,就要提早合理规划自己的一生。

 

让我们的能量在整个人生中有序释放,让脚步更稳健、路走得更长,因而也就拥有不断成长的机会。

 

制定个人战略时,人生的目标不妨设得高远,再按照时间纬度,将它拆解成易于执行的诸多目标,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确保目标的完成。在不断追求高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个人能量也会成倍增长。

 

当我们拥有这样一份战略,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稳进、向上的过程。

 

35岁就会成为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而不是一场危机。

 

 

3.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即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的杯子,让一切归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环境、新事物、新挑战。

 

诸如IBM、西门子、华为等知名公司,会在企业内部实行员工轮岗制度,以便让员工积累多个岗位的经验和人脉,为公司培养复合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会流转到诸多不同的岗位。要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新岗位,“空杯心态”是一项必备的素质。

 

面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动荡,我们要时刻保持这种空杯心态。如此,我们的35岁,就依然是能够拥抱变化、跟上脚步的黄金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