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般人总是觉得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领导者需要有敏锐的直觉,善于抓住机会、顺势而为,但是,如果总是靠直觉、抓机会,是很难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

 

因为直觉不可能每次都对,有时候看起来是机会,冲进去之后才发现是陷阱。

 

01

 

一家企业最近几年从地产调整到新的赛道,做全光谱LED灯,凭借单品突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这时候,很多其他优秀的产品找上门来求合作。面对诸多诱惑,到底该何去何从,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心里有些拿不定主意。

 

正如开篇所述,我们既要把握机会,又要避免陷入泥潭。

 

该怎么办呢?就是把机会导向变成战略思维

 

比方说,今天我们有个A产品做得很好,现在又来一个B产品,条件也很好,我们做还是不做呢?

 

 

建议是,不要急着马上拿过来做。

 

单个B产品或许是个不错的机会,但它很可能会涉及新的行业、新的客户群体。我们要让自己静下心来,花两天时间来思考进入B产品这个新的赛道,是不是符合企业长期的战略。

 

如果符合,我们也决定要做B产品,就要继续主动去找类似的B1、B2、B3、B4,而不是一会儿又要做C产品,之后又要做D产品。

 

A到B到C到D,这叫机会导向;从B到B1、B2、B3、B4,这才是战略思维。

 

许多经营者都不乏宏大的目标追求和做大企业的野心,但是缺乏战略耐心,往往急于求成,面对诱惑时完全不顾资源和能力局限,只顾着朝不切实际的目标盲目裸奔,走捷径、赚快钱。

 

每个机会都想抓住的时候,最后每个机会都做不透。领导者如果把握不住企业的成长方向和节奏,往往容易翻船或掉沟里。

 

过往,有太多许多“机会主义”翻车的案例。

 

企业一旦有了点利润,就追风口投资影视娱乐,喜欢买房子、买地,看到哪里利润空间大,就往哪里钻。不是说企业不要多元化,但至少要把自己的主业做大,将核心产品做到足够规模,形成一定的产业地位与优势后,再相关多元,这才有价值。否则容易分散资源,到最后什么也干不成。

 

02

 

所以,当一个新的产品、新业务找过来,我们要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该不该进入这个赛道。

 

诚则明,明则诚。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省察我们的初心到底是为了企业更长远更健康地发展,还是为了满足贪名贪利的一己私欲。

 

去除心上的小我,启用大我的智慧和能量去审视当下的机会是否契合企业的战略部署。

 

契合的话,那就围绕这个新的B产品去找类似的B1、B2、 B3 和它相关的上下游,集中资源把它作为一个业务单元、一条业务线去做。

 

只有把它当做战略的一部分时,我们才会足够重视它。业务推进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支持它,帮助它突破。

 


 

假如这个新的机会跟企业的长期战略没多大关系,只是能多赚一些快钱,那我们就要忍痛割爱。

 

否则,这边机会很好,那边机会看起来也不错,一个个机会都想把握住,反而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团队也疲于奔命,没有多大成就感。

 

机会导向,基本上最后都是深陷泥潭。

 

一个企业如果方向不明确,经常投机主义的话,就会犯方向性的错误,错失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不做什么,决定了你能够把什么做好。

 

所以说,企业家要懂得顺势而为,但不要机会主义,要懂得从机会导向转为战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