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企二代的接班之困与破局之路
“作为二代,我们的压力其实挺大的,如果干得好,那就是站在父辈肩膀上,如果干得不好,那就是败家子。”28岁的陈曦是南京艾尼卡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林之子,也是公司总经理。16岁出国留学,23岁回国,在公司最低谷时被安排接班。经过几年的磨合,近一年,公司终于慢慢有了起色,还成为一家跨国品牌企业的供应商。
明年,陈曦将正式接过父亲的担子,带领企业前行。如今,正式接班的日子进入倒计时,他在接班过程中都遇到过哪些挑战,又是怎么应对的?面对儿子在管理中的得失,作为领导和父亲的陈林如何看待、又提供了怎样的帮助?陈曦在这段接班路上的经历,或许对正在以及想要接班的企业二代有所启发——
问题不是我造成的,
为什么要我来收拾烂摊子?
陈曦的父母是一对创业夫妻,由于经营理念不同,两人磕绊不断,对公司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家里的独生子,陈曦一直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要在家庭中做父母感情的粘合剂,另一方面又要成为他们事业上的矛盾化解出口——虽然父母在决策上互不相让,但都愿意让权给孩子。也正因此,陈曦的接班比一般企业二代更早提上日程。
可对于父母的这一安排,陈曦并不领情,甚至心中有抱怨。他说:“我家企业有这么多问题,家里也有这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又不是我造成的,为什么要让我去担当解决?”陈曦涉足企业管理时不过二十出头,父亲认为他年岁尚小,对他不能完全放心,甚至连他方案中的标点符号都要修改,再加上父母二人意见常常相左,夹在中间的陈曦很是难受,那时的他很难体会到接班的价值,只想“出去打工”。
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三年,发生转机是父亲开始学习「家庭幸福型企业」课程,并建议陈曦也报名学习「企二代领导力」。在课堂上,陈曦问出了一个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企业二代领导力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我需要领导企业到哪里?”
“取决于你是谁,你想去哪里。”辅导老师的这句话让陈曦陷入了沉思:“之前我做的很多决策,都是考虑别人的评价,没想过自己到底要去哪里,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事情。”通过持续的学习,在一次为期七天的学习会中,陈曦完成了自己在企业中主客体身份的转换,他说:“之前我认为经营好企业是我父亲的职业,学习之后我把它内化成了自己的职业。”这一改变,让陈曦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与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有了主人翁意识后,制定更宏伟的目标,带领团队往更高远的地方去,把这个企业做好做大,成了我每天的动力。因为企业这100多个员工,就代表100多个家庭,我不能辜负他们。”
在学习中,陈曦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彼此之间的交流和鼓励,让他比过去自信了很多,对挫折也有了不同的认知:“‘金之在冶’,困难对年轻人来说其实是财富,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我凭什么接住父亲传给我的交接棒?我凭什么能担当领导企业的重任?”
格局都是“委屈”撑大的
其实,与许多企二代一样,陈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选择去大公司工作,不为赚钱,不为升职,只为学习大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经验。他认为:“当你知道了大公司是什么样的,好的标准是什么样的,你就能知道以后的目标和榜样是谁,如果一毕业就进自家公司,就可能会一直认为自己很好很优秀。”
在回到自家企业后,陈曦从最基层做起,进车间学做面包蛋糕,每天六点就上班,跟工人一起搬货、烘烤,他在公司各个岗位至少轮岗了半年时间。父亲陈林做出这一安排的考虑是,作为接班人,陈曦必须要了解公司的每一个环节,不一定要成为专家,但一定要懂,这样在带领团队时才会心中有数。
他解释说:“孩子不像我们,我们创业是从一点一滴做起来的,设计、生产、营销……什么都要懂很多,还要管很多,甚至公司每一张纸都是经过我手的。但他们却没有机会深入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讲这就是短板,必须要补上。”
但在一线工作,除了辛苦,更有无形的压力。陈曦回忆那时的情景:“当周围邻居、同行、上下游,听说我这个二代回国要接班了,都处于观望状态,想看我到底有什么能耐,如果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值,他们就会说你看不行吧,不如他爸;假若成了,他们可能又会说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站在他爸肩膀上。”
这种压力让陈曦格外自律,夏天的烤炉间有50多度,汗止不住地流,他也想歇歇,但一想到有个“企二代”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就不敢懈怠了,怕万一有个闪失,就会遭到别人议论。尽管他已经非常谨小慎微,但还是百密一疏,发生了意外。一次在生产车间,因为去卫生间忘记了正在烘烤的蛋糕,等回来时发现蛋糕都糊了。有员工忍不住说:“这是让少爷来这儿度假吗?干不好就不要安排到这里来。”
好强的陈曦又委屈又生气,不过面对指责,他什么也没说,他告诉自己要克制,而这份冷静来自他对《孙子兵法》的学习。《孙子兵法》中讲:“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陈曦明白,作为领导者,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多重要:“情急之下说出过激的话,做出过激的决策,都可能伤到人心或者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能随便生气。如果一个领导者连自己脾气都控制不了,团队会很动荡,后果也是很恐怖的。”
老员工——
企二代接班必须迈过的“坎”
对于接班一个企业而言,企二代在岗位上吃苦、吃瘪,其实还都是小事,如何跟团队磨合,如何处理跟老员工的关系……这些才更棘手。
2022年,父亲陈林在学习「道即领导力」课程后,认识到了爱员工的重要性,所以计划在门店推出超额分红机制,并准备把店里的部分股权转让给他们,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陈林先选择了一家店作为试点,打造标杆。但实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实际效果并不算好。到门店实际调研才发现,店长的工作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他员工和整个店铺的经营改进自然也不大。但面对董事长的批评,这位店长依然抱以很消极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推行改革,年轻气盛的陈曦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办法,最后这位店长连同相关店员都离开了公司。在陈曦看来,当时自己有理由这样处理:“那时候其他店长都在观望,如果我在这个店妥协了,之后风气蔓延,公司怎么办?我就是想通过这件事告诉他们,公司威严不能被挑战。”
但在父亲陈林看来,这一做法有得有失,如果是他自己处理,可能会有更好的方式,但如果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来看,自己就要选择支持。他这样说到:“我当时内心也很纠结,这是跟随我十几年的店长,让他离开,我心里也是很痛的。我不想这样做。”
“但既然我把这个店交给陈曦了,如果我还一直要做主,他在公司就没有话语权。之前我因为担心他,就总想控制他,结果导致他一直没有力量。如果这件事上我再否定他,他就很难开展工作。我通过学习,也认识到了陈曦身上有无限潜能,所以这次我支持他。”
陈林这样总结这次事件的原因:一是陈曦上任时间不长,比较年轻;二是当时企业的人力管理理念,还没有从人力资源转化为心力资源。“对员工,需要用心来感化,老员工更是如此。这种化解的功夫是需要学习的,陈曦当时还没学到这个程度。”陈林说。
更加柔软,也是一种超越
在「企二代领导力」的学习中,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陈曦:“超越父辈是向父辈最好的致敬。”在接班过程中,除了向父辈学习,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企二代普遍面临的挑战。与披荆斩棘的父辈比坚毅、比胆识、比吃苦,谈何容易?但企二代,也有自己的优势。
以陈林陈曦这对父子来说,陈林性格刚硬,他认为董事长就是要管战略,太多事上出头露面并不合适。而陈曦就没有这种包袱,接手门店后,针对夏天是烘焙淡季、销量低落的问题,他决定尝试直播带货,而且说干就干。
从今年六月底开始,经过陈曦和团队的努力,在直播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他店每天线下营业额也就七八千,而我们店直播两三个小时就能达到五六千,最高能到九千。直播一场就相当于一个店一天的业绩,这对我们来说真的就像打了一针兴奋剂。”陈曦高兴地说到,“除了带动销量,直播的无形价值是把我作为总经理的个人IP打造出来了,这条路我们会继续探索。”
除了直播,在跟供应商的关系处理上,陈曦也表现出了比父亲更多的亲和力和行动力。对此,父亲陈林也坦陈,以前自己作为甲方,习惯了高高在上,直到企业遇到困难,供应商不断地提供结账周期延迟等支持后,他才意识到了供应商对自己的恩情。而作为晚辈的陈曦,更能将这份感恩转化为行动,他在学习后专门制定了拜访供应商的计划,从今年9月起如期推进。
陈曦说:“我们不容易,他们也不容易,在我们不容易的时候,他们还对我们进行支持,作为二代我应该拜访他们,表示感谢。”陈曦还希望通过拜访,把上下游打通,以建立“休戚与共”的供应链,遇到困难,彼此帮助,风雨同舟。
在这个过程中,陈曦还与父亲一起分析了为什么有些企业遇到困难,不但得不到供应商的帮助,还被供应商告上法庭,出现“墙倒众人推”的现象。复盘出来的其中一条原因就是,供应商不了解企业实情。所以在这次拜访中,陈曦还向供应商分享了自己公司的真实情况。
“告诉他们,我们公司现在是什么样,未来会怎么样,这样他们才能了解真实的我们。”陈曦表示,真诚分享不但没有让供应商感到紧张或者有压力,甚至有的供应商还说“陈总,你需要资金的时候尽管跟我讲”。效果比想象中好得多,也温暖得多。
现在,陈曦还在接班企业的路上不断摸索,他的经验、他的教训,都将化为成长的年轮。而在子承父业的经历中,父亲或严厉或慈悲的教导,都是他未来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