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位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处自发成立阳明心学学习小组,到今天已走过整整11年时光。

 

当初的企业家和后来加入的更多企业经营管理者,一起学习、践行阳明心学,许多人的事业乃至人生都发生了翻转,特别是众多企业经营者将阳明心学的力量融入了企业战略创新,一路走来,中华经典的底蕴更加深厚,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也愈加坚定。

 

今日,我们想向众多阳明心学爱好者和企业践行者,分享四条学习阳明心学的建议。这四条建议来自润泽园联合创始人立平老师主讲的「阳明心学与个人战略」,以此助力更多的朋友不断走向真正的成功。

 

 

第一条建议:

不做研究者,要做践行者

 

学习阳明心学,许多人会习惯性地讨论儒释道的异同、理学与心学的是非,以及阳明先生的历史地位等问题。500年前,阳明先生的弟子,也曾提出类似的疑问。阳明先生不赞成他们进行这样的争论,在给弟子周道通的书信中,阳明先生讲:

 

“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阳明先生告诫弟子:不看朱、陆是非,只看自己是非。如果自己尚未窥见道之藩篱,却评论圣贤是非,就会沦为身谤。放下自己的胜心,克除旧习,反求诸己,开始行动,心上体证,是非同异,自能分晓。

 

第二条建议:

不做评判者,要做克己者

 

学习圣贤思想与学习知识技能存在不同之处,若批判思维先入为主,很容易变成门外看客,而不能体证经典之精髓。阳明先生言:“以无星之称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怎么可能称得准、照得清呢?

 

古圣先贤的学问,是修炼自己、变化气质的身心之学。学习圣贤思想,本质上就是沿着圣贤(经典)所指引的道路阔步前行。所以,初学时不宜先去评判圣贤,只需省察自己。通过圣贤照见自己的不足,实实在在地建设自己,如此,我们才能提升自我、真正受益。

 

第三条建议:

不着文字相,要做体证者

 

有一种类型学者,阳明先生是特别不赞同的,在《答顾东桥书》中,阳明先生说:“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这种人,把圣贤思想学成了圣贤文章,甚至圣贤文字,最后的结果却是知道许多理论知识,生命并没有发生改变,甚至还增加了自己的傲慢——这就叫“着文字相”。

 

学习圣贤思想,不在熟读成诵、出口成章,而在超越当下,磊磊立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忧苦缠缚,担阁一生”。从头脑中的理性分析,升级为在自己心上切实用功;学习一句,践行一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致良知就是切实体证,就是知行合一,是变化气质,也是改变自己。自己学习并改变了,人生、事业、家庭乃至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会逐渐找到答案。

 

第四条建议:

不惧圣人同,要做足色者

 

“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阳明先生说,精金之为精金,关键在于纯度而非分量,圣人犹如精金,关键在于他们的心纯乎天理,而非才力大小。这就启示我们:无需替圣人争功业,更无需跟圣人比功业,只需临摹圣人之心的纯乎天理。

 

一旦看重分量而有攀比功绩的功利谋计之念,心上就会掺杂铜铁,功业渐大,纯色渐少,最后可能连金子的影子都见不到了。但我们与圣人的心,原本是一样的,都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区别只在于我们肯不肯去相信,肯不肯去开发,肯不肯去实证。不惧圣人同,就是要敢于立志,朝向圣贤,沿着圣贤所揭示的光明大道坚定而行。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活出生命的无尽宝藏,活出生命的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在此,你是否听到了阳明先生的深情呼唤?你是否敢于做阳明先生的好学生,听话、照做、真干。

 

如同一粒种子,如果吃进肚里,只能为身体提供一点养分。如果种在合适的环境,到了秋天就会收获累累硕果。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一粒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且年复一年硕果累累?

 

这其中固然有来自种子自身的努力,但如果种子脱离了大地、阳光、雨露,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长的力量,绝不只源于种子本身,更是种子通过阳光、土壤、水分,链接到了天地的能量。

 

链接更大的能量,获得澎湃的力量。学习阳明心学,本质上不是学习阳明先生的学问,而是向阳明先生学习,成为像阳明先生一样的人,企业家如是,你我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