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政策收紧,如何突出重围
来自山东的林先生是一位校园餐饮承包商。由于校园食堂卫生安全问题频发,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管理,在此情况下,很多校园决定与食堂承包商解约,自营食堂。林先生也遭遇了行业的严冬,一夜之间生意几乎全部断送。
但在同行纷纷退出市场的时候,他和高管们却转而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客户需求的原点在哪里?在不断的追问下,他们发现:要做一个食堂,有很多苦活、累活、难活;而学校刚开始做自营,既没有人手,也没有经验。
于是,企业开始向学校提供相关技术、工人的培训指导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尽所能去帮助学校办好食堂,由此开辟出一块崭新的发展空间。
如今,诸多行业也在面临限制性政策,而林先生的经历启示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并非没有出路;是“危”还是“机”,在于经营者对于政策与时代的认知——
1 理解政策,战略升级
政府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而政策则能够及时调整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作为中小企业经营者,我们只需在给定边界内做到最好。就像天气突然降温,只需多穿一件棉袄,没有机会、没有必要去和天气预报讨价还价。
进而,通过深度学习政策,经营者可以从大局和长远角度理解政策意图,明白政策限制在保护民众利益的同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倒逼企业和行业转型升级、健康持续发展。这对于踏踏实实想做好企业的人来说,是一件真正的好事。
具备这样认知的企业经营者,就能减少很多犹豫或彷徨、烦恼或抱怨,从而节省自己的能量,保持前进的步伐,这样才有可能发现新的发展机遇。
民办幼教行业近年发展质量良莠不齐,国家针对该行业政策制度做出了限制性调整,显然对许多从业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也有从业者认为,幼教行业真正最好的发展时机到来了。
因为政策洪流之下,逐利资本会选择退出,留下的都是真正热爱幼教的人。面对更加严格的政策,这些人愿意制心一处,改正不足,提升自己园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幼儿和家长的需求。
2 民心所向,同频共振
理解、认同政策之外,企业还可以主动升级战略方向,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这其中的原则,就是主动利益客户和民众。
回到开头林先生的故事,虽然在政策管理下,学校对食堂外包的意愿度降低,但回到其需求的原点,学校并非不再需要食堂,而是需要把食堂做得更好;这就是从业者提升自己、提供价值的机会空间。
民心所向,也是国家所向、政策所向。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如果一家企业始终为百姓服务、为客户着想,那么,国家政策不会成为其长远发展的限制,而会成为强大的助援。
祖国是最希望我们好的人。今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赢得领先,其实十余年前,国家科技部就通过系列产业政策做好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布局。同样,从当下到未来,国家在各行各业不断做出更高层面的指导和调整,这是我们驶向星辰大海的东风。
信心=自信+他信。未来可能将会遇到许多内外部挑战,但国运至此,无论怎样的挑战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相关人士分析,中国的政策工具箱中,还有足够的工具没有出手。当下国际经济形势拐点未至,国家经济政策一直保持定力,只待时机。
而民营企业家内心的那份冲动、那份渴望、那份干劲、那份斗志,那份代代传承的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是中国经济必定向好的真正底气;一旦局势明朗之后,蓬勃的生机会像火山一般喷涌而出。
所以,哪怕面临行业限制政策,企业经营者都可以减少“感性的烦恼”,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做好自己,尽全力成长自己、为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在艰难时期塑造自己强者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