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罗素认为,幸福的人最普遍、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热情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幸福的人往往与他人关系更好,有更多的爱和感恩,工作起来更有创造力,绩效更高,更容易成功。

 

企业经营者也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保有热情,于是设置各种机制去激励员工。不管是绩效考核、末位淘汰,还是发福利、罚款等等,其实都是为了把员工的那份能量给他激扬出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可是,越规范越疲软,越要求越适得其反。

 

如何调动员工的热情,激发员工心中澎湃的能量呢?

 

四川创新家具的“幸福守望者”周云这样感慨道:“员工很多的能量生发出来,不是因为制度,不是因为被要求,而是他们从起心动念处爱出来了。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可能30%是来自于制度,70%是源于员工内心的自驱力。

 

以下内容整理自周云总的分享:

 

回想26年前,创业之初,我们几个人经常一起吃饭、一起干活,大家那时候都很有干劲儿。后面走着走着,自己内心的小我逐渐增多,忘记了初心,对待团队那份感情好像越来越淡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员工就是为企业打工,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我付你一天工资,你就得给我好好工作”。开大会的时候,我总是四处找茬,挑他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大声呵斥;内心里,还对员工有了一份嫌弃,嫌弃他们小学、初中毕业,文化水平低。

 

跟着我们一起创业走过来的老员工,现在基本上都50多岁了,企业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去年招了几批大学生进来,每次招十几个,最后一个都没留下来,都走了。

 

如果不是参加「家庭幸福型企业」课程的学习,我可能还意识不到自己、企业存在这么多问题:我爱员工爱不出来,员工对团队、对家人也是不知道怎么表达爱。原来开会的时候,开着开着就成了吵架会……

 

通过过去一年的学习,我和团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经常请他们到家里来吃家宴,听他们分享员工的幸福故事。

 

 

 

有的员工,之前对孩子特别严厉,对爱人缺少关心,日子过得不够有温度,学习之后,知道了爱要表达出来,特别特别的开心;有的员工,以前爱骂人,学习之后变得温柔了,不骂人了,跟家里人的关系亲近了很多。

 

我们一位负责物流的员工,他们部门装车最频繁,每一次节假日他都要加班,包括春节,他都是最后一个下班的。平日里,陪伴家人的时间少,教育孩子大多是打骂,跟妻子关系也比较紧张。

 

参加学习之后,他主动去修复与爱人的关系,夫妻俩共同爱护、关怀孩子,鼓励孩子。家里的温度上去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从倒数逐渐进步到了前十名。这位员工甭提多开心了。

 

家庭幸福了,工作的时候,总会替别人多考虑一些,也不像之前那么烦躁了。现在每一个跟他合作的业务员都表扬他,说他简直像是换了个人。

 

像这样的案例,我们有很多。看到这些变化,我觉得这个「家庭幸福型企业」的学习真的太重要了,员工的家庭幸福了,工作中他就能发自内心地去爱同事,爱客户。

 

最近,一位供应商跟我说,“感觉你们公司整个氛围都变了,以前接触到各个部门,感觉都是冷冰冰的。现在不一样了,门卫笑呵呵的,很有礼貌;库房也会主动帮我卸货,主动帮我跑流程;采购部、财务部也很温暖,不再是那种趾高气扬的甲方态度。你们整个磁场都不一样了。我以后一定要把你们的货做好、送好。”

 

 

 

参加学习,还有一个大的收获,就是企业能够留住人才了。

 

前年,我们招了几批大学生,每次招十几个,最后一个都没留下来,全走了。2023年,我们学了「家庭幸福型企业」之后,招进来10个大学生,留下了5个。

 

他们为什么会留下来呢?我发现这一批孩子好多都是留守儿童,是相对缺乏爱、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内心渴望家庭般的温暖。因为学习,企业对员工有了更多的关爱,员工感受到了温暖和归属感,更能融入进来。

 

以前,我天天守在公司里面,找这个的茬,找那个的缺点,看谁都不顺眼。现在,我可以很放心地腾出些精力出去做别的事情了。因为员工们家庭幸福了,他们那个爱从源头被打开了,能量不断地流淌出来,都很积极主动地做事。之前开会经常吵架,现在大家一个个就像谦谦君子一样,学会了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很多时候,员工的能量起来,不是因为制度,不是因为被要求,而是员工们从起心动念处爱出来了。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可能 30% 是来自于制度,70% 是源于员工内心的自驱力。

 

员工的能量被激发,70% 是源于员工内心的自驱力,而家正是员工能量的源点。

 

很多的员工就是在建设幸福家庭的过程中、在家庭的细节里面,内心爱的源头被打开,能量被激发出来。心里幸福了,有能量了,自然而然对待工作、对待客户、对待伙伴,也就不一样了。

 

当企业经营者把“员工及其家庭的幸福”放在心上,落在行动上,种下好的行为作用之“因”,未来员工家庭和睦、幸福感提升,工作上才能更投入,效能更高,反过来又会推动企业更好、更大、更长远的发展,最终收获好的行为作用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