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不是交易,是以心换心
员工激励是每个企业都关心,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但是,很多激励措施往往没有用,有时候甚至还会有反效果,团队的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老员工很难留得住,新人又不愿意来……
到底怎么做,才能高效地激励员工,让员工愿意与企业长期同行呢?
01
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家为养殖场提供兽药、疫苗、添加剂的商贸服务企业,管理层为销售人员定的月度任务是六万元,销售额超过六万元的有提成,低于六万的,只能拿基本工资。
为什么定六万元?企业按照整体的产品销售毛利率计算过,如果单个销售人员卖不到六万元,那他为公司赚的钱就不足以支付他的工资加提成。公司给他发提成的话,就相当于是亏本了。
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这样的提成设置,对于员工而言,其实就是一份负激励。
怎么就成了负激励呢?
我们来看。企业的基本逻辑是首先保证自己不亏本,让员工来承担风险。员工卖够六万块,企业就能保本。企业在保本的前提下,多赚了,员工才可以拿他的提成。这对员工来说,就是一种交易,并且还是一种不那么公平的交易。
产品的毛利率多少,是企业价值链的问题,是企业盈利模式的问题。毛利率低,说明企业没有找到一条能够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的路径,因而无法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经营上的问题。
经营上的问题,想通过管理去解决,想让员工背锅,妄图通过“提成激励”利用员工去解决,这是走不通的。
因此,这样一个明确的、负激励的机制,就会导致老员工留不住、新人不愿意进来。除非企业的销售业绩特别好做,员工觉得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但凡业绩一般,对员工采取这样的激励政策,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02
当管理者一心只想利用员工的时候,企业和员工之间就是最浅的交易型关系,经不起任何风浪的考验。
要想真正高效地激励员工,管理者就需要从内心、从起心动念上真诚地利益员工,体会员工内心深处真实的渴望,感知他们的苦与痛。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或者上了年岁的人,大家都愿意成长自己。但是,人们都渴望被引领,而不是被说教。
比如说,你强硬地命令一个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去扫地,他大概率会跟你对立对抗。你越是压制他,他反弹就越大,甚至最后他会带着仇恨离开。这就是一种说教。
说教是永远达不到效果的。
人们渴望着被引导,那该如何引导呢?
我们基本上都知道扫地僧的故事。金庸小说当中多次提到扫地僧。看起来不过是一个扫地的僧人,最后才发现,他竟然是功夫最高的那个人。
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一天天扫地的过程当中,是在打扫自己的心地,在修炼自己的心性。
所以,你可以硬逼着一个人扫地,你也可以让他像扫地僧一样扫地。就是这一念之间,他的心全然就变了。
作为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本事长在自己身上”。
某些时候,我们可能会付出很多努力,吃很多苦,并且短期之内看不到成果,拿不到回报。但我们可以磨炼本事,本事才是最值钱的。
给员工成长的机会,真诚地去引导他,帮助他,托起他,带领他打一场又一场的胜仗,让他接触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人。
当管理者持续付出这样的真心和行动时,自然会有团队、有伙伴愿意跟你长期同行。
员工激励不是交易,是以心换心。用心去爱和尊重员工,你才会看见,他们真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