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一位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最终你能在聪明人中间赢,是因为你比别人更加坚毅。
只有坚毅的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现实中,那些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往往出现在艰难的时刻。
面对逆境,选择坚毅前行,沉下心来磨练本事的人,才能成为踏破困局的开拓者。
01
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大学刚毕业时,曾入职一家濒临破产的陶瓷生产企业。
这家企业内讧频发,劳资争议不绝。很多员工都是一边抱怨,一边混日子。
附近商店的老板也劝稻盛和夫:“你怎么到这儿来了,待在这样的企业,老婆都找不到啊!”
不到半年,同期进公司的伙伴都相继离开了,稻盛先生也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新的单位,但是,家人怎么也不肯把户口簿寄给他。
稻盛先生写信向家里人大倒苦水,没想到被哥哥一顿痛骂:“一个只顾抱怨的人,会有什么出息?”
无奈之下,稻盛先生只能继续留在公司,一种绝望感让他内心五味杂陈。
然而,被逼入绝境后,稻盛先生反而清醒了:“整天唉声叹气,牢骚满腹也无济于事,就算辞职了,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吧,不如试着改变心态,埋头工作吧。”
那时的稻盛先生也没有想到,生命中的这一次转念,会成为他整个人生的转折点。
不再抱怨的稻盛先生,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不分昼夜地做实验,如饥似渴地钻研新技术,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
就这样,仅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不到25岁的稻盛先生便成功发明了新型材料,拯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也为他之后创办京瓷打下了基础。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一遇上难题就开始埋怨,心态沮丧。结果就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越逃避什么就越会迎头撞上什么。
比如,越是抱怨工作难、任务重,最后工作就会越积越多,压得你喘不过气;三天两头吐槽上司不赏识你,有点委屈便自暴自弃,结果更不会得到提拔。
世界纷繁复杂,所处环境是好是坏,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这颗心。
当我们不假外求,向内反躬自省,倒逼自己长本事的时候,我们最终会发现:境由心生,境随心转,外在的一切,不过是一个人内心的投射。
02
阳明先生曾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正德元年,阳明先生因得罪奸佞,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当时的龙场,万山丛中,蛇兽遍地,瘴气弥漫,生存环境极度恶劣。
在此期间,阳明先生曾遇到一个小官吏带着儿子和仆人途经龙场前往被贬之地。
官吏三人见龙场荒无人烟,山路崎岖,心生怨言,眼神里全是苦涩。“瘴厉侵其外,忧郁攻其中”,结果不到两天,三人便相继离世。
阳明先生在埋葬他们的时候,心中不由感慨:“路途遥远,风餐露宿,哀愁积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身处绝境,心理防线一旦崩塌,就很难再走出去。
其实,阳明先生自被贬开始,就一路东躲西藏,多次死里逃生,刚到龙场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困难重重:陌生的环境、没东西吃、没地方住、语言不通、水土不服……
阳明先生曾这样形容自身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
遭遇接二连三的打击,阳明先生始终不曾被击垮。
相反他还十分看得开,挥笔写下:“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人生若是太苦寒,就在心里种下一个春天。
没有地方栖身,阳明先生就在山洞里居住,白天开荒种菜,晚上打坐读经。
为了戒掉焦躁,他甚至让人打了一副石棺,一有空就坐在棺中冥想悟学。
在人生最低谷时,阳明先生始终能耐下心来,读书沉思,这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有了那句石破天惊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这句话,也是在告诉我们:
不是在万事万物上找“道”,不是在天理上找“道”,而是在自己的内心找“道”,因为合于天理的是自己的这颗心。
不管外面的环境有多么艰难,身处这个环境的是你自己。在这个环境当中,让自己站起来的也是你自己。
因此,不能让环境影响我们,一个人真正的本事是让自己的心去转境——“导之以正,并激扬其高远”。
阳明先生写过一首诗:“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世间的一切问题,其实都是心的问题。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一个人唯有向内探求,练就内心的丰盈坚定,才能抵御世间的千辛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