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家企业都希望打造属于自己的优质产品,但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做不到?

 

迭代无法跟上市场的脚步,创新好像找不到方向,即便推出新产品却也反响平平……优质产品究竟是如何打造的?为什么有些企业可以不断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优质产品?

 

 

 《南华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个木匠名叫梓庆,他能刻削木头制作成鐻(鐻是一种夹置在钟的旁边,形如猛兽的乐器)。

  

 

据《庄子·达生》记载,梓庆削成的鐻堪称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鲁国的君主鲁侯得知后命人将梓庆找来,想询问他有什么独特的技法。

 

梓庆告诉鲁侯,自己只是一个木匠,哪有什么诀窍。如果非要问的话,就是自己在制作鐻之前,先要去斋戒。斋戒三天之后,就忘掉了庆赏爵禄。“庆赏爵禄”就是我们通过这件事能够得到什么奖赏,也是“利”的问题。

 

斋戒五天就忘掉了“非誉巧拙”,所谓“非誉巧拙”就是别人对此事的评价,就是一个“名”的问题。在斋戒七天的时候,就忘记了四肢躯体,这就是一个忘我的状态。

 

进入到了一个忘我的状态后,梓庆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鬼斧神工的原因吧。”

 

木匠梓庆通过斋戒,没有了对功名的追求、对利益的追求,也超越了对“我”的追求,进入了“忘我”状态,自己的心空灵、纯粹、质朴,去除了名、利、我等贪欲,实现了格局和境界的提升,更接近于道,也就链接了道的力量,成就了伟大的作品。

 

《道德经》有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以无我的精神,以无为的态度,应对世间的纷繁复杂,实行不言之教,道法自然地在无声无息中解决各种难题。

 

无我、无为,超越了忘我,呈现了更高层面的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细细体会一下“忘我”和“无我”的区别。

 

比如,当我们极度专注于写一篇稿子时,可能会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全身心都投入到了这种创作中。当我们从这种创作状态抽离出来时,会重新感受到“我”的存在。忘我,是一种暂时出现的状态。梓庆的创作,就进入了这种忘我状态中。

 

那么“无我”呢?

 

无我是圣人的境界,是一种长期的、觉悟的状态,是对“我”的彻底超越和领悟,达到了内心上的宁静和自由。因此,圣人能够道法自然地解决纷纭万事。如果圣人创造一件产品,那一定是伟大且优质的产品,并且件件都能如此。

 

 



也许有人说: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怎么能达到无我的状态,研发出真正深入人心的产品呢?”

 

“想要达到梓庆这样忘我的状态都不容易,更何谈无我呢?”

 

可能,我们内心会有这类的困惑。

 

虽然真正达到这样的状态不容易,但我们有可能短暂地忘掉小我。

 

为什么忘掉小我,就能够做出优秀甚至伟大的产品呢?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我们企业还在初创期的时候,或者企业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做出一些坚定的选择?

 

比如,我们会暂时忘掉自己的小我,处于忘我工作的状态,心里只装着客户,想方设法琢磨,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就是这一份忘我,让我们超越了前期的习惯、经验,触摸到了问题的本质,然后进入空灵状态,灵光一现就产生了。一段时间的空灵让我们和这个宇宙的能量相应,所以灵光一现产生的产品都是在空灵的时候出现的。

 

这种空灵状态可遇不可求,所以伟大的产品总是难以复制。

 

稻盛先生就曾多次出现过忘我工作,灵光一现的时刻。

 

有个客户要求,他想要的产品就是一个正方形的薄板上有几个孔,工艺很简单。但就因为厚度小,很薄,所以高温烧制的时候,零件就变形,翘起来。后来分析原因,是压制成型时,上面压力大,下面下力小,零件上部粉末密度密,下面密度稀,所以在高温下就变形。

 

原因找到了,技术上却解决不了,无论怎样改进机械或模具,要做到压力上下完全均匀,不可能。但是,与客户合同已经签了,如果到时不能供货,问题就大了。

 

稻盛先生非常着急,在炉子上打了一个孔,反复观察零件在高温下变形的状况。果然温度高了,零件像鱿鱼一样翘曲起来。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稻盛先生不由地祈祷,求求你了,不拱起来行吗?看到产品不听话,他心中突然产生强烈的冲动,忍不住要将手伸进炉内,从上面将产品压住,不让它弯曲。

 

炉内是一千几百度的超高温,手实际上伸不进去,尽管如此,稻盛先生无意识中还是不知不觉就想把手伸进去。这时,他好像听到产品对他说话了:“你不是要压住我,不让我拱起来吗?那压住不就行了吗?”这一瞬间的冲动,忽然给了他启示,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而且解决方法特别简单,几乎不花成本,用耐火的重物压住产品,就烧制出了完全平整的合格品。

 

稻盛先生认为,这种灵感来源于强烈的愿望和纯粹的心灵。

 

这,呈现的就是一种空灵的状态,忘我的时刻。

 

 

稻盛先生用亲身体证告诉我们,即便是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忘我”的状态,打造出真正优质的产品。

 

忘我,表面上看起来可遇而不可求,我们不知道灵光一现的时刻在哪里出现。这是否意味着,努力就是徒劳的呢?

 

不尽然。

 

忘我,是追问无我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节点。只要朝向无我的方向努力,忘我的时刻会经常出现,因而灵光一现的时刻也会经常出现。关键是,如果我们心中总是贪求那个灵光一现的时候,这份贪心就像乌云,恰恰会障碍我们的灵光一现。

 

所以,《道德经》中,“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启示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去除心上的小我,在朝向无我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自己的心越来越空灵,就能让忘我越来越多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