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 · 陆澄录》

 


有一天,阳明先生的一位弟子陆澄请教了一个问题:

 

何为先贤所提倡的“主一”的功夫?

 

做什么事情,就专注去做,比如吃饭就专心吃饭,读书就专心读书,集中注意力、不要三心二意——古人说的主一之功,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

 

阳明先生反问道,如果心无旁骛地专注一件事,就是主一之功,那么那些好色之徒见到美色、追逐美色的时候也是十分的专注,贪财的人追求财货的时候也是心无旁骛的,这也是在做修行的功夫吗?

 

自然不是。阳明先生说,这是“逐物”,跟先贤所倡导的主一之功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我们只关注在“事”的层面,沉溺于一个又一个的事物,通过这些事得名或得利等,这就是“逐物”。

 

真正的主一之功,是专主一个天理。也就是说,做任何事,不是只是机械地做完,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心中存着天理。天理即良知。做任何事,去除小我的遮蔽,自然地让良知主宰,依良知而行,这才是真正的主一。

 

比如,在读书的时候记住某段话是为了跟别人攀谈、凸显自己有知识,比如接待客人的时候,内心因为对对方有所求,而产生了许多讨好的念头,这些都是背离了主一之功的。

 

所以,我们就是要通过做事情,来抵达自己的良知,以自己的良知致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这就是“主一之功”。

  

 

@一位学习阳明心学的企业家

 

我们在公司治理中,经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教员工去做事、教方法、要结果,却忘了人性的根本,忘了员工的需求,事情又如何做好?

 

2012年,我带着一位高管从某知名培训公司学习了“团队复制”,回来后如获至宝,马上召集所有员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复制”运动,早上练队列、员工分小组、月末士气展示加评比,看上去是有声有色。

 

可是只坚持了一年多却遭到了员工的普遍抵触,从开始的满腔热诚沦为虎头蛇尾。其根本原因是这些“打鸡血”的培训只能提一时之气,却无法解长期之痛,如何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发展牢牢的绑在一起,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只靠口号是无法持久的,公司的多次培训均因为此而不断重复流产。

 

我们在面对事时,如果只在事上下功夫,就偏了,要在事上磨练心,事上求大道。 所以要专于道、精于道,才是主一。

 

@黄磊的简书

 

“主一”就是抓住事物的关键,就是大是大非。记得有一次,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六个集装箱价值近三百万的货物在出口海外的船上突遇火灾,损失惨重。而大洋彼岸客户焦急的等待着提货,正值销售旺季,如果引起对方的客户索赔,其后果可想而知。

 

如果严格按照法律,因为客户未购买火灾意外险,我方完全可以拒绝赔偿。思考良久,我还是含泪作出了决定:与客户坦诚沟通后重新生产一批货物,与客户共担风险度过难关,如果当时以得失心应之,必然不会如此艰难的选择。

 

将心比心,在我方告知客户处理方法的时候,客户都无比感动。直到现在,当时的大多数客户还是我们忠诚的朋友,今天看来那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良知!

 

@一位学习经典的网友:

 

我是一个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有一段时间,上课、自习虽然很专注,但效率却很低,知识吸收得很慢,其实是因为自己无时无刻不在焦虑最后的结果——高考能考好吗?考不好怎么办?睡眠特别差,还爆了一脸的痘。

 

一次放假与爸爸沟通的时候,他与我分享了一段阳明先生的原文,爸爸解释道,这时候就是把心锻炼得强大、肩膀头子练硬的时候,怎么练呢?就是每时每刻,依照良知说的做。比如有时候想死记硬背,良知一察觉,就不要继续这样做了;有欲速之心,想赶紧完成作业或者快点取得进步的时候,良知一察觉,这是急功近利、妄想少劳多得啊,立刻把这种心放下;有向老师同学证明自己、表现自己、夸耀自己的心,良知一察觉,就急刹车,把这种心放下。

 

这样的实践不容易,我磕磕绊绊地坚持下来,却感觉到自己的心逐渐沉静下来,感觉自己的每一步、每个行动都踏踏实实的,一个小小的转念,大大提升了我的复习效率和质量,越发坚定和自信。我想经过这个过程,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可以用这种依良知而行的“主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