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曾说过:“选择做企业,就是选择永远的风雨兼程。而优秀的企业家,总是能用超越性的态度,在诸多挑战、压力、矛盾和无解中,找到建设性的方案,并努力使之变成现实。”

 

尤其是当下,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艰难时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分水岭,如何越过这个分水岭,成为许多企业家关心的问题。

 

为此,我们在「百亿企业·润泽问道」学习会结束之后采访了秦朔教授,以下为采访内容实录(有删减):

 

秦朔,复旦大学新闻系学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山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金融DBA。曾任《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01

疫情之后,经济恢复不尽如人意,其实很多企业家的信心不足,您怎么看待今天的市场环境?

秦朔:今天的市场环境,从短期来看是令人担心的,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但是,我很赞同一位企业家所说的,他说形势分两类,我能主导的叫“我势”,我无法主导的是“他势”。“他势”我们是很难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我势”。当大家都来改变“我势”的时候,“他势”也会慢慢有所改变。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在我们能做的、该做的领域去想问题,想方法,反求诸己,要用创新的方式去突破瓶颈。


02

很多企业家说,现在时代变了,以前是人口红利的时代,现在是人心红利的时代,您怎么看?

秦朔:中国最早是人口红利,接下来是人才的红利。人才红利包括几个方面,工程师的红利、设计的红利、美学的红利、科学家的红利。随着我们受教育平均年限的增加,以及新一代创业者全球视野的扩大和整个经济水平的发展,我认为中国的人才红利在增长。

 

当然,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越来越卷,也会面临很多很多的挑战和困难,所以,这就是刚刚谈到的人心的红利,换句话说就人的精神状态、人的韧性、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这个就变得非常重要。

 

比如,马斯克想象着人类应该成为一个多星际的存在。假如有一天地球毁灭,怎么办?他说,我们可以先到火星,再到木星的卫星,甚至有朝一日可以穿越太阳系。这就是企业家精神,如此的想象力,而且真的去探索实施,非常了不起。

 

未来能够牵引整个人类的发展,牵引整个中国商业的迭代进化发展,还是要靠伟大的企业家。人作为万物之灵,应该体现这样的主导作用。


03

面对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这些企业想要受人尊重,关键在于什么?

秦朔:中国的企业以性价比为主导的能力,应该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

 

现在,全世界出现了两个比较大的现象:一个是发达经济体,慢慢形成他们的朋友圈,对我们进行一些小院高墙的阻挠;另外一个是新兴经济体,新兴市场希望你在当地投资建厂,带动本地的就业、本地的供应链,从而帮助他形成他的工业体系。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中国的企业想要进入,都非常的复杂。机会很大,但也要充分认知本地化的各种限制与要求。

 

举个例子,我曾经去过中国巨石在埃及的工厂。在中国,领导拍拍你的头,这似乎不是什么事情,但在当地,这会被认为是侮辱。

 

再比如,当地穆斯林文化盛行,如果你当着他们吃猪肉,他们也会认为这是一种侮辱。为此,他们甚至可以罢工。怎么解决呢?不能在同一个楼层用餐,中国人吃什么要特别小心,尽量按照当地的生活习俗。

 

所以说,生意只是抵达一个国家市场的一部分,生意以外的很多因素,也会影响你的生意能不能站住脚,这是关键。


04

接触了这么多企业家,您心中优秀的企业家是什么样?您心中的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秦朔: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企业家是能够把各种各样的资源整合在手里,创造出比别人的整合有着更大价值的人。也有人说,企业家是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担当者。还有人说,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企业家是对机会最为敏感的那样的一群人,比如,一个房间里谁是企业家?就是那个最早能闻到商业机会在哪里,闻到钱在哪里的人。

 

西方有很多的企业家研究的流派,但是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中国比较讲究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他不仅仅要做好企业,还要善于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中国有很多的企业家,他们都是夹缝中求生存,所以韧性特别强大。

 

中国是“多化一体”,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这种情况下往往能杂交出一些很特别的生态,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是更加的纷繁多元。


05

 一家企业的“致良知”,到底是什么?

秦朔:在我看来,“致良知”是有两个词,两个不同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积极的自由”,也就是说我有什么样的想象力、主动性、创造性。“积极的自由”这个角度,核心问题是:终其一生我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这种价值在有我和没有我的情况下是不同的,而且是利他的。

 

第二个维度是约束。自由是把正当的约束平等地加给我们每一个人,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现在商业文明领域里,就是法人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不能以大欺小,虽然我们是一个大企业,但也不能随随便便欺骗供应商。

 

所以,“致良知”的另外一面,就是要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谈得上“致良知”。


06

国内很多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同期,第一代创始人马上面临退休,对于二代传承,您觉得传承的关键是什么?

秦朔:从全球的理论研究来看,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永远是最伟大的。能够通过血缘传承、实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概率非常小。在国外,对于家族传承,它涉及到三个问题。第一:传不传财富,第二:传不传企业的所有权,第三:传不传企业的经营权。

 

在中国,改革的时间很短,我们的家族企业最多的就是传承了三代人。另外,中国确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比如,对于共同富裕有普遍的认识。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重大问题,应该认真去研究。但是,我相信中国式家族企业的传承,应该不完全等同于西方。


07

人工智能对国内中小企业来说,是否有借鉴意义?

秦朔:我觉得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人工智能的的确确是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重新做一遍。比如你要去修电梯,每一个电梯都是不一样的,属于非标产品,那你就需要去搜索这部电梯的相关信息,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但是人工智能,它可以把所有专业化的数据模型化,通过人机互动,你有什么问题,人工智能就可以帮你回答。当你走进一个电梯里,只需要报一个号,并且告诉它你目前面临一个什么问题,人工智能助手就会告诉你答案。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里,它会彻底改变我们企业的方方面面。现在企业对人工智能可能还有一点点的畏惧,觉得好像高不可攀,其实不是。你可以跟中国的一些平台企业合作,人工智能有很多的能力已经相对成熟化、通用化,它完全是开放的。



采访/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