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01

 

最近,小张当上了公司行政部门的负责人,身边的朋友都为他能升职感到高兴,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实际工作中可谓是诸事不顺。

 

行政部门的工作十分琐碎,统计报表每每会有一两个数字出错,会议记录经常没能按时提交,领导似乎总是对他的工作不满意,批评和指责成了家常便饭。一次,就因为工作周报中的一个错别字,领导在周一的早会上不顾情面地当众斥责小张,让他下不来台。

 

“这都是因为下面的人办事不认真啊!”小张心想,“我平时忙得要死,哪有时间管这些小事!”因此,他便原封不动地把领导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到了下属身上,常常在部门例会上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

 

同事们表面上顺从应和,暗地里则是怨声载道:“既然努力完成工作也要挨骂,倒不如应付一下,得过且过。”

 

面对领导战战兢兢、疲于应付,面对下属无计可施、苦于管理,小张百思不得其解:“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领导却还是对我不满,下属也总是跟我作对,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为此,身心俱疲的小张甚至萌生了辞职的想法。

  

 

02

 

职场中的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小张工作上的不顺真是身边人的问题吗?

 

《大学》有言:“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谓絜(xié)矩之道。”意思是:不喜欢上司的做法,就不要这样对待下属;不喜欢下属的表现,也不要用同样的方式来应付上级。

 

到底什么是“絜矩之道”呢?

 

“絜”是度量的意思,“矩”是用来画直角或方形的尺子。“絜矩之道”就是将我们心中的良知比作一把尺子,只有紧握这把心上的“尺子”,才能时刻以良知度量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此,便不会把自己嫌弃的事物施加给别人,也不会把自己厌恶的情绪传递给别人,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每日辛苦工作的小张,不愿意因为一点小错误而受到上级的批评和指责;但他没有意识到,手下的同事们也不希望自己努力完成的任务,因一点小失误而被全盘否定。

 

作为领导者,小张面对上司的苛责非但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将怨怼的情绪发泄到了下属身上。如此看来,他之所以会陷入上下级关系紧张的境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用好心中的那把“尺”,践行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03

 

践行“絜矩之道”,不仅对我们处理好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至关重要,在与客户和消费者的交往中也同样适用。

 

奥美广告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在《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提出了创作广告的11条戒律,其中一条便是:“永远不要设计那些你不想让自己的家人看到的广告。”

 

奥格威给出的理由是:对广告文案撰稿人有吸引力的产品,才有推销力,违心地去为自己都看不上的产品设计广告,很难激发真正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消费者也会觉得被欺骗。

 

有的公司可能会要求宣传一个尚未在实验室中完成测试的产品;有的公司可能一心想推出一个品质并不过关、性能还不成熟的产品;有的公司可能无法让其产品达到“令我们(奥美)引以为傲”的程度……这些客户或许野心勃勃,他们的公司或许资本雄厚,但无一例外,都会被奥美婉言谢绝。

 

因此,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奥美广告,平均每年都会拒绝59个潜在客户。

 

这一看似挑剔实则饱含责任感和道德感的标准,既是奥美公司客户管理制度中的一把“尺”,也是大卫·奥格威心中的那把“尺”。

 

奥格威和他领导的奥美广告,在深耕业务能力、创造行业辉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恪守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规避了可能存在的风险,也铸就了其行业标杆的地位,令客户信赖,令同行敬佩。

 

 

优秀的领导者,心中总有一把尺。在自己和上司、下属的矛盾面前,懂得践行“絜矩之道”,才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公司和客户、用户的交往之中,懂得恪守“絜矩之道”,才能正心诚意,推己及人。

 

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一言揭示了“絜矩之道”的本质:“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自己清楚地知道不想、不喜欢的事物,就是良知;能不加之于他人,就是致良知。

 

践行和恪守“絜矩之道”的功夫,就是以大我唤醒良知、达致良知,时刻紧握心中的那一把“”,度量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一个念头,绘制内心向上、向善的光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