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

 

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

 

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

 

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

 

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传习录 · 陆澄录》

 

这段原文是说,阳明先生有位弟子叫孟源,孟源很好名,很珍惜也很想突显自己的名声。

 

有一次,有弟子来向阳明先生请教修心的问题。恰好孟源在一旁。听到同学的提问,孟源还没等阳明先生回答,就抢话说:“你出现这个问题,是走了我的老路了。”

 

大家能够感受到孟源这句话背后的起心动念吗?

 

或许是:

这不就是我之前的问题吗?

我现在已经不困惑了。

你看看,你走过的路我都走过;

我学得很好了;

我已经能看透别人的问题了……

 

因此,孟源此话一出,先生即刻察觉他的念头,没有回答那位弟子的提问,反而转身对孟源说:“你的好名之病又复发了。”

 

孟源表情一怔,脸色都变了,想要张口辩解。

 

阳明先生拦住孟源的话头,说:“尔病又发。”

 

——我们想一想,孟源表情变化的时候,又有怎样的念头呢?

 

或许是:

嗯?我又好名了吗?

我不是,我没有,我只是在说自己真实的感受呀;

先生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儿批评我,好没面子;

我没说错,我是对的;

我要证明我是对的;

我要改变先生和同学对我的看法……

  


以上这个过程,让我们发现:

 

时时刻刻外求认同,这种心念、模式,是很普遍且很难察觉的,这就是人心的幽微之处。

 

哪怕是在阳明先生身边的孟源,如果没有及时观照、断除掉这种习惯,学习得越多,知识、见闻、经验越丰厚,可能就会愈发享受这种被人认同、被人高看的感觉,也就听不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也就是说,这份好名之心就在无形中滋长壮大。

 

因此,面对尚未察觉自己好名之心的孟源,先生没有苛责,没有嫌弃,而是语重心长地讲了这样一段十分经典的话语:

 

“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

 

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

 

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被认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渴望,这体现着自己的价值,本无可厚非。

 

然而,当一个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面子”、为了博一个好名声,呈现出来,就是时而自傲,时而自卑,但少有踏踏实实的自信。

 


而真正深沉厚重的人格,就像一艘巨轮,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航向,不会轻易被小风小浪带着左右摇摆。

 

当阳明先生以薄弱兵力平定宁王十万大军的叛乱,挽大厦之于将倾,他却丝毫不以此为自己的功劳。

 

因为对阳明先生来说,这是“应该做的”,做这事儿不图利,更不图名。所以,阳明先生才能做到将功劳轻轻放下,面对得失荣辱不动心。

 

我们虽然还没到这样的境界,但可以朝向这样境界去努力。

 

时时观照自己“求认同”的心念与习惯,就是走出他人眼光、活出真正自信的第一步。



@燕语素心:

 

以前在家里只要爱人一说我,我就会生气,认为他好挑事,不理解我,原来都是我的那颗好胜心自卑心在作祟。

 

这段时间我慢下来,有好几次爱人提到一些小事“如果这样就好了”,我的本能反应是对抗,但在那个当下,停下看到自己对抗,我就立即会平静下来表达:你说得对,原来我真的错了。

 

几次下来,我发现我的心打开了,看到很多自己原来的自以为是,爱人的建议真的都是对的。

 

@Ti Xie:

 

读这段时真的感觉冷水浇头一般。

 

能力不大,总希望让别人知道,过去这几年似乎就是这么活着的;当有了一点知名度时,又觉得自己的本事不够,撑不起这种名气,早晚有一天会被人挑战,败下阵来……

 

仔细想想,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是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想象,不是折腾自己吗?

 

虚荣心实际上还是一种内外脱节的状态,真正有本事的人会忘掉心中的虚妄,一心扑在做事情上面,也就没有功夫琢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样子和心中的位置了。

 

 

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观照到自己过度求认可的时刻?那个当下,你有怎样的念头?



//下期预告

 

求认同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通过颠覆根源处的认知,改变这种令人心累的习惯?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跟随阳明先生的步伐,探索答案,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