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一位知名女演员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成功)我没有诀窍,我的方式很‘笨’,做一件事,就重重地把力气打下去。

 

‘笨’对我来说,就是最直接的力量。

 

相反,生活中,有很多“聪明”人,无论做什么,总想找捷径。

 

结果,汲汲营营一辈子,到头来往往一事无成。

 

就像《一句顶一万句》中说的那样:“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这条河叫‘聪明’。”

 

真正的聪明人,其实最舍得下笨功夫

 

只有日积月累的笨功夫,才能填平前进路上一个个的坑,最终行稳致远,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 

 


01

笨人战略慢功夫

 

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的钱钟书,被传记忆力超凡,但他的“过目不忘”,背后是数十年反复推敲和做笔记的笨功夫。

 

钱钟书曾透露自己读书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并且在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杨绛也说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正因钱钟书先生下足了经年累月的“笨功夫”,才有了他后来堪称“国学大典”的笔记体巨著——《管锥编》。

 

特别喜欢尼采的这句话:想要长到更高的天空吗?那就把根扎到更黑暗的地下。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下了笨功夫,才有真功夫

 

在中国企业界,有一家以“笨人战略慢功夫”驰名的公司,它就是茅台。

 

中国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新书《茅台传》中提到:“茅台是一家慢公司,慢到出一瓶酒要花五年的时间。”

 

茅台人季克良曾经说:“我们都是一些‘笨人’,‘笨人’就有笨人战略。一个问题我们慢慢看,慢慢想,起码都要弄上十年。”

 

很多年以来,中国市场属于出刀快的人,天下武功,唯快不败。慢公司和“笨人”很难站到武场的中央。

 

但笨人战略的第一要义,就是不跟着“聪明”人跑,以不变应万变。

 

即便在中国白酒业的产能扩张时期,很多酒企通过人工香精迅速提高产量,茅台始终坚持最为传统的固态发酵,坚持“以酒兑酒”,绝不加水,坚持酒窖的自然养成。

 

这一度被认为是“落后”的坚持,最终却保住了茅台酒始终如一的高品质。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笨人”的代价,或许是慢,是迟重,是成本高企,而得益之处是,扎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得寸进尺,一旦得手,绝难剥夺。

 

 

02

富有远见,才能做好眼前

 

真正的聪明人,之所以甘愿下笨功夫,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他们看得更长远,他们相信自己有无尽的宝藏可以开发。

 

正所谓,远见者稳进。富有远见的人,才能做好眼前。

 

而胸无大志的人,常常会对眼前的事马马虎虎。他们不相信时间的价值,总会选择一些急功近利、马上能得到回报的事情。

 

《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我们或许都有十年、二十年的大战略,心中拥有这样一份美好的向往,便是高瞻远瞩。

 

但回过头来,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入手,从难事入手,一点点地锤炼自己的核心能力,努力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

 

哈佛大学的钱·金教授在《蓝海战略》中描述:“拥有价值创新理念的公司,不把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是放在全力为消费者和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并由此开创新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

 

不要迷信什么绝世秘籍,也不要指望这个世界上有灵丹妙药,能让我们一下子翻身。但凡“灵丹妙药”,大体上都有后遗症。

 

一家企业,一次的成功或许有捷径,但持续的成功,没有幸运,也没有捷径,只有好材料,笨功夫”。

 

所以,我们最好还是找到一个穿透点,用“好材料”,下“笨功夫”,文火慢炖一碗汤,用心做好一顿饭,坚持长期主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这虽然需要定力,需要付出耐心,但时间终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