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比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上期经典原文中,阳明先生已经讲述了为什么“为学大病在好名”:

 

如果所学到的一切,都被当成傲慢的资本、获得外界认可的垫脚石,那做人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还在退步了。

 

故而,阳明先生的弟子薛侃便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时刻观照自己好名之心。

 

他发现,自己听到别人的夸赞就会欣喜得意,听到别人的批评指责就会郁闷难过,这也是好名之心最简单直接的表现之一啊。

 

是啊,如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系于他人的认可之上,做事收获了赞扬,心里才算舒坦;如果遭受批评和不理解,则会陷入深深的负能量之中,无法自拔。这就是好名之心带给我们的负累。

 

当然,我们可能也会疑惑:闻誉而喜、闻毁而闷,这也是人之常情啊。

 

但总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人,让我们看到更高的境界。比如子路,他便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夸奖可能感觉没什么,但听到别人的批评建议却会真心欢喜。

 

如此自洽舒展的生命状态,看似很稀奇,但当一个人真的把成长自己当做第一要务,收到好的批评建议,帮助自己扫除盲区,高兴还来不及,哪里顾得上去想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呢?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过这样的时刻。

 

而去除好名之心的奥妙,也就在这里。就像原文中阳明先生给薛侃的回复:

 

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何为务实之心呢?做好眼前事,富有责任感,就是一份务实;修好一颗心,在起心动念处真实地面对自己,更是一份务实。

 

当一个人更多注意力乃至全副身心放在做好人、做好事上,听到别人提的好的建议或意见,就像饥饿的人见到食物、渴了的人看见水,只顾着赶快填饱肚子、赶快解渴,哪里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心思呢?

 

这就是真切,这就是“实”。

 

做好自己,该来的名自然会来。而每每我们事情做的不够踏实,心里有了小我,良知都清清楚楚,就会产生“心虚”的感觉。心虚的时候,通常就会希望通过外界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如此,我们就把自己生命的掌控权交给了别人,好像人这一辈子活着,就是活给别人看的,得活出脸面、活出光彩来。

 

去除好名之心,活出真正的自己、活出自信的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其实也很简单——名与实对,问心无愧。

 


@一位爱好经典的编辑:

 

我以前不管做什么总是喜欢被看见,被夸赞。现在好名依然存在,只是隐藏的更深了,不会像以前锋芒毕露,但还是会“闻誉而喜,闻毁而闷”。

 

往深处来讲,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没有力量,需要别人的认同才能给自己传达这种自信。

 

实际上自信是自己给自己的。

 

不是别人认为你行你就行,而是你认为你行你才行。

 

@网友留言:

 

我理解的务实,就是要有志向,也可以说是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如果你觉得时间紧迫,不抓紧努力,就离目标越来越远的时候,你就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了。

 

心在干活上,别人看见你干活,夸奖你的时候,你是听不见的。

 

别人一夸自己干得有多好、有多努力的时候,自己就洋洋得意,就说明心没有完全在干活上。

 

@一位课堂上的学员分享:

 

从小我就想活成妈妈期待的模样,因为妈妈总在外面说,我有多懂事、多勤奋、多爱学习,其实我并没有这么好,但我也想成为让妈妈骄傲的孩子,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模式:特别看重别人对我的看法,一定要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结果就像走钢丝,越想走得稳,晃得越厉害。其实别人压根没有这么关注我,很多别人对我的看法都出自我的臆想,把自己活得很累,活得四不像。从今以后,我希望自己能从自己的真心出发,做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