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说:大丈夫不拘小节”,大多是觉得,成大事的人,都不把一些细节、小事放在眼里。

 

“小节”,其实并不等于“小事”。这里的“不拘小节”是指,做人应当胸怀宽广,拿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

 

自古以来,成大事之人,无不境界高深、眼光长远,才能呈现出一份不拘小节的品质。

 

明代官员蒋性中曾有一次驾小船入城,身边只带了两个仆人。

 

遇到潮水回落,他们的船不小心和后面一个粪船相撞了。

 

粪船上的人破口大骂,两个仆人见状也气急败坏:你们如此无礼!这可是蒋老爷……

 

还没等仆人说完,蒋性中就制止道:哪里来的蒋老爷,不要胡说。”说罢便带着仆人撑船离去。

 

看着仆人气不过的样子,蒋性中只是淡淡地说:“一点小事,何必跟他们计较呢?我们还要赶着进城呢。”

 

其实,并非只在这件事上“不计较”,为官数十载,蒋性中一直秉持这种非必要不计较的态度。

 

他一直不看重个人面子等这些“小节”,也没有什么官架子,同僚皆称赞他心胸开阔。

 

后来,蒋性中退老回乡后,朝廷想为他在乡里建宅邸、立牌坊,可是当他看到乡亲过河不便,就请朝廷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修建一座过河的桥。

 

他说:“莺窦湖水溢,民方病涉,与其荣我家,无宁以吾乡父老。”

 

这座桥原本被定名为“尚义桥”,而当时世人为感怀蒋公高风亮节,更多称这座桥为“蒋公桥”。

 

蒋性中一生不争不抢、不愠不怒、朴素平淡,却一路升官至正二品,声名远播,五世同堂,福禄双全。

 

数百年以来,多少官宦牌坊隐入历史尘烟,这座蒋公桥却被代代维修,至今依然矗立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见证着学子的朗朗书声,也传颂着蒋性中的美德好事。

 

 

从蒋性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不拘小节的背后,既是一份不斤斤计较于眼前小恩小惠的格局,也是一份淡泊私利、一心为公的境界

 

生活工作中,我们是两眼一抹黑、只是着眼于眼前的荣辱得失,还是有一份长远的大规划?

 

如蒋性中不将面子虚名放在眼里,富有远见者,才能做好眼前。如果能对十年后的画面胸有成竹,就能进一步知道五年、三年、一年内等各个阶段应该追求什么、不该计较什么。

 

再如,我们是着眼于个人的毁誉得失,还是自己由内而外的身心修养、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了怎样的价值?

 

如蒋性中不计较个人委屈,但面对民生之事,却“计较”到底。对他来说,个人私利是小节,无关紧要;百姓利益才是大事,更多注意力都应该放在这里。

 

 

开阔的胸襟,就像现代一位知名作家所说的那样:

 

“把心寄于远方,把目光投向海洋。

 

不必计较一日一事之真伪与短长,我们应该有十年之后再看今天的气度。

 

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就体现在起心动念之间。面对一件事,升起的第一个念头,就体现了我们真实的格局境界层面。

 

我们的思维模式、语言模式、行为模式是斤斤计较,还是放眼长远,也源于自己的心念知见。

 

与此同时,良知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不学而知、不虑而能。

 

究竟何为小节、何为大利,何时该计较、何时不该,什么该轻轻放下、什么该高高举起——你我原本都可以像蒋性中那般,以良知常觉常照,分辨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