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管理者,一定要学会这一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01
作为一个管理者,怎样才能带好一个团队乃至一家企业呢?
为什么有的管理者三令五申,下面的人还是使不动?为什么有的管理者不用下什么命令,却能一呼百应?
有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因为“看见”而去行动,而不是因为“相信”而行动。
当人们看到管理者已经展示了实际行动,并取得了实际的成就时,人们会将这些视为可效仿的模式,更可能认为管理者具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更愿意接受管理者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想影响他人,你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什么是"以身作则"?
它并非简单地做一些好事或遵循一些道德准则,而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彰显并践行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
核心在于"以身"二字。即不仅要有正确的认知和想法,更要躬身践行,以自己的行为来诠释内心的信仰。
汉朝时有名的将军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
行军途中遇到缺水断食之时,一旦有了水源和粮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在征战中,李广多次被敌人围追,曾数次受伤,但是从未表现出一丝的畏惧。
所以尽管李广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他的部下都为之感动,心甘情愿地追随他,效忠于他。
综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无论何时何地,以身作则是当好领导的必备条件。
在华为创业初期,任正非经常亲自参与基层工作。有时他会和员工一起搬运重物,或者陪同销售人员上门拜访客户。
冲锋在前,是员工心中对任正非的评价。哪怕到了华为发展很好的时候,一遇到紧要关头,任正非依然会亲自挂帅,主抓核心工作,带领团队冲上去,赢取胜利。
任正非经常引用冯·卡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里的一句话:“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高级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着你的队伍前进。”
什么是以身作则?这就是以身作则。不是让团队“给我冲上去”,而是让团队“跟我冲上去”。所以,有句话说:以身作则不是影响他人的重要手段,而是唯一手段。
02
“以身作则”是管理者、领导者树立威信,赢取信任和建立团队向心力最有力的方式。
即使如此,为什么很多人难以做到“以身作则”?或者说,“以身作则”为什么这么难呢?
因为,保持自身的言行一致,时刻以身作则,需要付出巨大的自我管控和自我牺牲,而且,这其中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阻碍。
一件事在开始之初是比较容易做到“以身作则”的,因为这是唯一的出路。等到小有功名,或者小有成就,怠心出来了,自我放纵、逃避责任的情况也会层出不穷。所以,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时刻谨慎自律,实在很不容易。
《论语》中,孔子弟子中以“勇”著称的子路,有一次要去做官为政,临行前,子路向孔子请教:“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治理好一方百姓,带着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呢?”
孔子送给子路四个字:“先之,劳之。”作为领导者,没有别的办法,你自己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然后带领百姓一起努力奋斗。
子路就想请老师再多讲一些,讲详细一些。孔子说了两个字:“无倦。”永远无怨无倦。
孔子只用六个字就讲透了管理者、领导者的精髓,“先之,劳之,无倦”。
先之,劳之,无倦,简简单单六个字,能做到却不简单。这六个字背后有怎样的心法呢?
还是回到我们离天性最近的地方,就是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候。面对子女的时候,这颗心几乎没有利害得失的算计,心最为纯粹真诚。为了儿女总是冲到前面,一直操心,却无怨无倦。虽然有时父母的智慧不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但这颗初发心是相当纯粹的。
一颗无我的心,才能“先之,劳之,无倦”。一个无我的人,就能用对待子女的这份心去建设并成就团队,身先士卒,成为团队的榜样。
所以,以身作则的前提是有一颗无我的心。
03
如果我们达不到“无我”这样高的层面,怎么办呢?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父母对子女纯粹无我的状态,就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我们自己,之所以没有这样的状态,是有怎样的一些起心动念?再往深一层去观照,是有怎样的价值观影响、障碍了自己?
比如,有位年轻人说,从小他妈妈就跟他讲,“反正你这样做了,别人也不一定看得到”。
妈妈这句无心的话,却深深种在他心里,形成了个人价值观。遇到事情的时候,他就总是怀有侥幸心理。比如,马路上没有车,我闯一下红灯。工作中不愿意做那些小活儿,干了,别人也看不到,没有价值。等等。
“君不欺暗室”,但他就反着来了,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他就可以为所欲为,因为,这就是他的价值观。
他有这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了他为人一定是不真诚、不厚道、不老实,而且也不会尽职尽责。
你看,这个年轻人那么多不好的行为,都能找到这个价值观。只要修正这个价值观,那他那些不好的品行不就端正了吗?
如果不去修正小时候母亲在他心上种下的这个认知,只是去要求他改一些不好的习惯,今天去掉了这个,明天又出来了那个,病根儿没有去除,只是在症状上去解决问题,是没有效果的。
所以,要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首先提升我们的认知。
这也是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只在行为上改变,根本改不完。有那么多的行为,那么多的场合,各种行为都数不胜数。
但是,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行为上的问题反映的是知上出问题了,就是价值观上出问题了。所以,在认知上提升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