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镜 | 阳明教育研究院
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阳明先生
01
前段时间,有一位朋友向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她说,某日饭后散步时,她在路边看到了很有趣的一幕。她住在一个小区里,小区一楼有户人家,开辟了一个小院,种上了各种鲜花蔬菜,还有两棵桃树。
主人家打理得很用心,瓜果都欣欣向荣,尤其是立秋时节,桃树上的桃子已经成熟,看上去就饱满多汁,色泽诱人。
但这天过路时,她却看到,小院主人和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正站在桃树下激烈地争执,吸引了好几个路人旁观。
原来,主人担心有人偷摘桃子或者来偷菜,在门口安装了监控,专门看小院的情况。他在屋里,有事没事就会看看监控。
这天,他在监控里看到,有个小伙子行踪诡异,因为角度的原因,他看不清小伙子具体在做什么,但能看到他一直围着桃树徘徊,还伸手拉扯桃树枝,这不是在偷摘吗?他马上跑出来,厉声呵止了小伙子。
结果小伙子很委屈,争辩说:“我没有要偷你家的桃子,只是想拍张照发个朋友圈。”
业主说:“别狡辩,你一定是想偷桃子,我看到你伸手摘了。”
小伙子说:“不是!只是我想拍的那个桃子,刚好被枝叶挡住了,我伸手是想把枝叶拉开,找个好的拍摄角度,真不是想偷你家的桃。”
说完,他掏出手机给大家看,果然相册里已经保存了十几张不同角度的桃树照片。
这位主人家不服气,非要大家做个目击证人。他打开监控再看,小伙子确实是在举着手机拍照片,并没有做出想要偷桃的举动。顿时有些尴尬。
误会解除了。这位朋友说,小伙子应该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而主人家的反应也确实有些过激。作为主人,他太在意自己亲手栽培的桃树了,所以,看到有人在树周围徘徊,就觉得对方想要偷桃子。
这位朋友事后感慨道,人们都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却忽略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往往被私欲干扰,想要做出正确判断,多么不易啊!
02
关于偏见是如何影响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哲学家韩非子,也讲过一个很生动的小故事。
故事说的是,在宋国有一个大富人,有一天下了瓢泼大雨,把他家的墙壁给冲坏了。早上起来,富人家的邻居,还有富人自己的儿子,都看到了倒塌的墙。
两个人都赶紧建议说:“这墙得赶紧修起来啊,不然会有小偷过来盗窃的!”
但富人不以为意,觉得晚点修也没什么,结果到了晚上,果然有小偷来,偷走了家里的大量钱财。
结果呢?富人很给自己的儿子点赞,认为我家儿子真是有先见之明,同时却很怀疑邻居,觉得是不是邻居给盗贼透了口风,或者邻居就是那个趁虚而入的贼呢?
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旦夹杂了私心杂念,或者怀挟偏见,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唯有良知清澈,才能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中正平和、契理契机地待人接物。
孔子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当别人拿着问题来请教孔子的时候,孔子说,我也未必了解事件的全貌,但是,我将会把心恢复到空灵清澈的状态,这时候,叩问自己的良知是非判断,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自然能得出公正的答案。
“空空如也”,讲的就是一份清澈的良知。心如明镜,朗朗高悬,没有偏知偏见、浅知浅见等不当知见挂碍在胸中,那是一份何等的从容自在!
一位贤者,心中坦荡,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也不给他人贴标签;不会事先认为某人是狡诈,也不会假定世间所有人都虚伪不诚实。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
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以一颗空灵、柔软、纯粹、敏锐之心,与世界相接,自能从容应对,还原事事物物的本来面貌。正如阳明先生所言:“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03
假如你今天戴了红色墨镜,放眼看去,整个世界都是红色。只要不摘下眼镜,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就与你无缘。摘下眼镜,你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
从最根本处说,每个人都是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但每个人的心上,或多或少,都沾有灰尘。
心原本如明镜,可以洞彻万物本质,但有灰尘在,明镜就会变成昏镜、甚至哈哈镜,世界因此失真,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会扭曲。
一颗纯粹、空灵的心,才能敏锐感知身边的变化。
建设自己心灵品质,就是去除灰尘,让昏镜重新变成明镜,才能不偏不倚地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