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了不起的能力:看清自己
看清别人叫做智,看清自己才是明。
这世上看清别人的人不多,能看清自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人总爱拿着放大镜去琢磨他人,看外面的世界,看自身以外的人,却看不清自己。
以为自己活得通透,但时过境迁,当心上有新的体证和收获,才发现当初的“看清他人”,包含着太多的自以为是与判断。也就是“不明”。
心明则眼亮。心“明”了,才能明辨是非善恶,才能真正看清他人。
所以,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我们认识了谁,重要的是我们认识自己。
《半山文集》里有句话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种能持续遇见更好的自己的方式”。
这个方式用《道德经》中的表达,就是“自知”,不断地去看清自己。
如何“自知”呢?
“自知”即是“知自”。
“知自”不只是了解自己的优势、能力、定位这些外现的东西,而是向内看清自己的私心杂念。
有人说:“我不太明是非。”这是不可能的。阳明先生教诲我们,起心动念处的善与恶,无论多么隐秘,“未有不自知者”。该不该投机取巧呢?不该损人利己呢?我们的良知是清清楚楚的,分毫瞒骗自己不得。
所以,“自知”的关键就是叩问自己的良知。在起心动念处,为善去恶,不断地去除不好的念头,听从良知的判断。
一个不“自知”的人,心中杂念纷飞,一直在和外面的人事物缠斗,整个人的状态是焦灼的,能量是向下的。
而一旦“自知”,一次次听从良知的判断,这颗心无比坚定、从容。
古人常说:定能生静,静能生慧。当这颗心安定下来,难题犹在,但我们不会乱了方寸,看不清局势。
“自知者明”,如果在各种人生决策时,多叩问良知,这颗心会越来越明,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