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得失心”拖垮你的人生
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阳明先生说:“人自累于得失耳。”
是啊,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为自己的得失心买单。
幼年时,为和玩伴争抢玩具大打出手;学生时代,为成绩排名钻破脑袋;进入社会后,为金钱、名利、权势殚精竭虑。
尤其在高度内卷的环境下,仿佛无形之中,有一道声音不断催促我们:不能停下,要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要比别人更优秀,才能出人头地。
于是,我们极力奔跑,不敢停下。然而,心中却常常阴云环绕,陷入迷茫和忧郁,不知道所求为何,不知道要往何处去。
所以,得到或失去,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1493年,21岁的阳明先生参加会试,却意外落榜。这让很多人为之惋惜,毕竟他是状元之子且在少年时期就展示出惊人的才华。
当时的会试主考官李东阳素来器重阳明先生,他开玩笑地对阳明先生说:“虽然你今年没考上,但以你的水平,来年肯定是状元,要不写一篇《来科状元赋》吧?”
面对这位未来的大明内阁首辅,阳明先生毫不露怯,立刻挥毫泼墨。一篇《来科状元赋》顿时如行云流水般写成,让众人啧啧称叹。
在围观者中,妒忌阳明先生文采的人暗自嘀咕:“这孩子太不谦虚,如果他中了状元,以后肯定目中无人。”
果然,1496年阳明先生第二次会试时,遭到小人暗中使绊而再次落榜。
这次会试结果公布之后,有考生知道自己名落孙山,便羞愧难当、忍不住痛哭流涕。阳明先生笑着对他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在“一考定终身”的封建时代,为什么阳明先生能在二次落第时仍不动心?
他心中早有“定海神针”——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圣人之志。
何为圣人?阳明先生曾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解读:“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
今天的我们,可能不会“立必为圣贤之志”,但仍然可以自信、自豪地说:“我们要立志成为纯粹的人、善良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
就像最近爆火的《哪吒》系列电影的导演饺子,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他,选择自学三维动画,却因缺乏收入“啃老”三年多。
在那段不得志的时期,饺子心中的“定海神针”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因而没有被外界左右。
当向上向善成为心中的“定海神针”,那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在为实现任何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都是依良知而行。
如此,一时的得到或失去,自然就不再重要了。因为,我们的心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