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终极选择:你愿做孤岛,还是成为海洋?
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自牙牙学语始,“我”字便如影随形,成为我们唇齿间最熟悉不过的音节。
然而这看似寻常的“我”,却是世间罕见的宝藏——在生物演化的数十亿年长卷中,唯有人类与极少数生物才最终孕育出这“自我意识”的认知明珠。
它如生命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闪耀着存在的尊严与价值。
然而,这珍贵“自我”的降临却同时携着另一重礼物:人生诸多烦恼常于“我”“你”“他”的纠缠中滋生。
多少矛盾源于我们习惯将“我”与周遭之人看作形骸相隔的独立个体,划下如天堑般的界限,于是名利之争、情绪之绊便如藤蔓缠绕,不断碰撞、摩擦、对抗。
究其根源,在于心中那个“我”被囚禁于何等狭隘的牢笼里。
几年前,当我阅读到英国奇幻作家托尔金的作品时,对“我”的问题有了全新的思考。
他在自己创造的宏大世界里描摹宇宙本质——那是一篇恢弘奏响的永恒乐章。
这文学想象令我心头豁然开朗:每个人生本身不正是一首完整而独特的乐曲么?
只是那乐章里常常掺杂着因“小我”局限而生的刺耳杂音,如同笛管里不慎堵塞的微尘,让本该和谐的旋律蒙上尘埃。
待到行将就木,蓦然回首,或许方能彻悟:那真正的“我”,何尝仅是此刻这血肉的躯壳?
分明是此生全部历程所织就的锦绣华章,其中每一刻都像音符,不可或缺地构成整体乐章的灵魂。
这名为“人生”的乐曲究竟如何谱就?
《庄子》点破玄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过去我们总在“我”与“他”之间划下鸿沟,将“自我”拘束于狭小圈内。
但若细观人生路上的万千际遇——无论顺逆、悲喜、聚散,都如生命乐谱中不可或缺的音符;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为我带来欢乐,或是伤害、烦恼,都是乐曲中不可抹除的声响。
唯有怀抱感恩之心接纳这一切,方能谱就丰富深沉的生命交响。
如何成就更广阔、更和谐的“大我”?
国家领导人曾点明:“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阳明先生亦言:“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
初读“归于吾”,或只联想到万邦来朝的盛世图景;然而其深意,实指当自我与万物融为一体时,宇宙万物便如溪流汇海般,自然成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
古圣先贤的智慧穿透时空:成就他人、融入大我,绝非单纯牺牲个人,亦是在成就更宏大、更完整的“我”。
如一滴水融入海洋,非但未消失,反而拥有了海洋的浩瀚无边与永恒力量。
那么,如何让生命之曲更为优美舒畅?
首先要觉察“小我”所筑的藩篱。
当怒气冲撞胸中,当私利遮蔽双眼,不妨暂退一步,反观自心:是否那无形的界限又在作祟?
然后,将“我”的边界温柔拓展,如涟漪层层扩散:从关怀家人朋友,到体谅同事路人,再到对草木生灵的悲悯,最终抵达庄子所言的“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当我们慢慢体认,他人之苦痛亦是我之苦痛,他人之喜悦亦是我之喜悦时,生命之曲便悄然发生奇妙变奏——刺耳摩擦渐行渐远,和谐共鸣日益宏亮,“我”不再是一座孤岛。
当生命如溪流汇入人类与万物共同奔涌的浩瀚长河,个体便获得了宇宙性的永恒回响。
原来,所谓自我边界的消融,并非自我的湮灭,而是个体生命在宏阔交响中寻得了那最深沉、最辽阔的共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