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传习录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陆澄是阳明先生的弟子,他在鸿胪寺跟随阳明先生学习期间,有一天忽然收到家信,说儿子病危。

陆澄远在京城,无法及时赶回老家,即使赶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

想到这些,陆澄忧虑到了极点。

看到陆澄愁苦得不知所措,阳明先生并没有像旁人那样安慰陆澄,而是提醒他:

平时讲学论道,说的都是如何修炼心性,只有真的遇到人情事变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功夫到了哪一步。

所以,此时正是磨炼心性的好时机。

为什么先生这么说?

难道孩子生病,父母不该忧心挂虑吗?

当然不是。

父母爱子,发自天性;

孩子病重,心生挂虑,本是情理之中。

但儒家讲“发而皆中节”,忧惧一旦过度,便容易沦为由“情”转“私”,遮蔽本心。

正如《大学》所言,“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所谓“私”,并非自私,而是执着——

比如作为父母,孩子生病我们担心,这是情;

但如果忧虑过度,让自己整日恍惚、心绪紊乱,反而会因此失去判断和应对的能力。

因此,“正心”不是无情,而是不溺于情。

“心正”之人,面对外境,如一面澄澈的镜子——

外物来时,如实映照;

外物去后,不留痕迹。

而一旦沉溺情绪,就像灰尘蒙住了镜面,难以看清真实的世界。

 

那么,处于忧患时,如何让心回归到中正的状态呢?

首先,觉察并接纳当下的情绪。

事上磨炼的第一步,是如实面对:

“我看到自己现在很忧虑”“我感到很不安”。

不夸大,不压抑,允许情绪存在。

不让情绪操控自己的前提是,先看到。

第二步,把“事实”与“想象”分开。

问自己:

现在的忧虑,是因为眼下发生了问题,还是源于对未来的担心?

如果是源于对想象的担忧,可以尝试通过深呼吸、静观感受等方式,将注意力拉回此刻。

第三步,现在能做的是什么。

把注意力转向能推动的事情上,尽力而为。

事过之后,放下对结果的执着。

就像果实的成熟,需要阳光、雨露、土壤、营养、水分......

我们能做的,是浇水、施肥;

至于什么时候结果,交给时间。

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被它所染着。


在每一次忧患来临时,一点点褪去内心的挂碍。


如此,便能让心回归本自具足的清明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