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意场上,困难往往不是突然降临,而是我们发现自己熟悉的角色和价值,正被时代改变。

你可能是一位分销商,眼见零售商绕过你,直接向上游进货;也可能是省级代理,费尽心力搭建的门店体系,却在渠道扁平化和市场变化中支离破碎。

面对困境,我们有两条路:要么退一步,寻找新的舞台;要么深耕价值,扶持客户,把关系做厚,把价值做深。无论选择哪条路,关键是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20年后的你,想站在哪个高度?这份生意,究竟要承载什么意义?

在近期战略领导力学习会上的两个问答,来自两位身处困境的实战企业家,他们的思考和抉择,值得每一个在夹缝中求生的经营者借鉴。

问题

 

我做女装批发,对接零售商。现在零售商可以直接去上游进货,我被夹在中间很难生存。该怎么办?是自己去做连锁,还是延续原有模式,继续服务下游客户?


回应

 

你的困惑,其实很多分销体系里的企业家都经历过。

曾有一位做知名品牌省代的企业家,十多年间,他成功打通了地市县的门店体系,对市场贡献巨大。但随着环境变化,品牌方开始渠道扁平化,他的角色被削弱。

他不甘心退,因为那些门店是他一手带起来的,可最终品牌方直接越过他,把资源和利润分配给了他原来扶持的下级门店——那一刻他发现,自己辛苦搭建的体系在时代面前已失去了价值。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一个分销环节的价值在下降,就要主动转型。

有两种方向——
要么“让出空间”,主动退出去寻找新的机会;
要么“做深价值”,继续扎在这条链条里,但要比别人更懂客户,更能解决他们做不了、做不透的事。

这就是所谓的客户价值要深,客户关系要厚”。

安徽建之桥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正年总曾说:“对上游忠诚,对下游真诚。”(具体案例可参见文末“对上游忠诚,对下游真诚”|一个代理商的自白

对品牌商要忠诚,拿出诚意;对下游客户要真诚,帮他们赢。这样,无论你选择连锁还是扶持客户,关系都会稳,机会也会来。


问题

 

我在服饰行业做了26年省级代理,B端业务成熟但遇瓶颈。为突破局限,我转型做C端连锁,虽交了大量学费且过程坎坷,但如今保有13家店与成熟团队。现在面对重资产运营与激烈市场竞争,我对是否继续投入感到迷茫:不做,不甘心;做,又怕方向不明。


回应

 

前面的路是否明亮,取决于我们是否心明眼亮。心明了,眼就亮了;眼亮了,前面的路也就跟着明亮起来。

所以还是要回到原点:今天我们做这门生意,其实都已衣食无忧,甚至财务上也很富足。那接下来,我们到底还要干什么?

个人战略,其实就是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同时把企业做得更好,把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这两件事不是分开的,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能把“人”做好的生意,才是真正好的生意。所以在经营过程中,我们应该感受到价值感,还有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你现在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不是指事业上退、心上退,而是你可以退一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想一想:20年之后的你,是什么样的状态?20年之后的你,生命是怎样的?要以终为始。把20年之后的事想明白了,再回来看今天,你会变得很开阔。

有些事情其实不必急于一时,有些事可以想得更清楚,还有一些事,根本没有意义——如果它无法助力你20年后的理想,何必去做?

此前我们可能更多被潮流推着走,这叫随波逐流。我们失去了主动权,跟随别人、跟随大流,别人说好就涌进去,别人说不好就退出来。但现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站在山坡上,看一看20年之后的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再来决定今天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就事论事时,容易当局者迷。我们很难看清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下一步该怎么决策。一定要退一步,才能看清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还是那句话:要有理想。现在你的理想,就是20年之后的你。你若想清楚20年后想成为怎样的人,那便是你的个人战略。

再回过头来看今天所做的事,那就不是开一个店、关一个店的问题,而是:做什么样的事更有意义?

如果你已经不缺钱了,那缺的是什么?就像你已经吃了一碗饺子,你只是缺一碗汤,却没有喝,反而继续吃三五个饺子,结果越吃越难受。你真正需要的,恰恰是那一碗“原汤化原食”的汤。

所以要想明白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是要更多的店,还是更多别的内容?

回到内心深处的渴望。当你内心舒展、能量出来的时候,再重新回到战场,你会更有力量,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画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局与境界。格局代表舞台的大小,境界代表舞台的高低。

登到更高层面的境界,这时你会看得更远,做出相应的战略布局。也许三五年之后,你的舞台会变得更大。

希望你能从这件事里退出来,以更开阔的视角去规划、展望自己的未来。以20年后的未来审视今天,你可能会变得更加释然与坦然。

这些看似个体的困惑,其实折射出许多企业家共同的难题——如何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如何在增长之外,守住心的方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学习与共创中,与大家一起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