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眼观 |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润泽园学习会青年学子答记者问实录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10月29日,由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举办的2020润泽园学习会在京举办。
这场以“中华文化 润泽心田”为主题的纯线上学习会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来自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五位青年学子也通过在线远程的方式参与大会,接受了央媒记者的集体采访。下面将记者的六个问题和五位学子的精彩回答如实呈现,以飨读者。
心大了,事儿就小了
问题一:
中美对抗加剧,新冠疫情蔓延,在美国有没有感受到切实的压力?包括生理、心理和学业、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你是怎么度过这些压力的?学习中华文化对你度过压力有无帮助?
未来会有很多学弟、学妹像你一样到美国去留学,你们对这些将要去美国、将要去海外留学的学弟、学妹们,有没有什么心里话要说?
回答:王钰涵(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生物物理博士在读)
谢谢来自祖国的关怀!压力呢肯定是有的,疫情对目前我们的生活还是很有影响,我们出门还得戴口罩、还得保持社交距离。
对我们留学生更重要的影响还是来自事业上、工作上的,我们现在都整体在家办公,必须待在家里,所以效率也不是很高。同时,经济还没有恢复,各种资金来源都很少,岗位没有完全开放,所以大家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也都提高了。
同时,我知道有一部分留学生被滞留在国内,因为签证或机票的问题,相信他们心里肯定也有较大的焦虑。
其实三个月前,这些问题都是我的问题,我是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中华文化的。三个月后,我学到了一句话,可以很好概括我的答案:这些都是成长中的问题,而成长中的问题不是被解决的,而应该是在我们向前奔跑的过程中被超越的。
我举个例子,小时候人们会为了一块橡皮打架,但长大后肯定不会了。我在学习过程中也链接到了很多企业家,听到了企业家们创业的故事。这些企业家站在那样的格局和境界上,他们肯定不会拥有我们这样的烦恼了。因为我们站的越来越高,看到了越来越大的世界,心里装下了越来越多人的时候,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我之前觉得,在家工作效率特别低,也很焦虑。但学习传统文化后发现,如果我能够把老板——就是我的导师放在心里,站在导师的角度去看整个课题的话,很多东西一下子就变得脉络清晰起来,我的工作效率也一下子就提升了上来。
总结而说,对学弟学妹们要说的一句话就是:心大了,事儿就小了。大家都应该勇敢地从自己的圈子里面跳出来,心里不要老是只想着我啊我,要想着我们,想着我们这代人和更多的人。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下去看问题,眼前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这就是我想分享的:心大了,事就小了。
100%比99%更容易
问题二:
很多留学生长期浸泡在西方文化里,为什么还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紧张学业中,你们是怎么挤时间学习的?
回答:刘卓韵(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人类发展与心理学专业,现在上海从事家庭教育相关工作)
我从高中开始在美国学习,待了近十年时间。除了在校学习,我也在参加了很多校外名人演讲和学习会,想去探索成功的方法到底是什么。然而我发现,尽管学到了很多看似厉害的知识或方法论,但想把它们用出来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内心还是缺少动力和力量,有时还比较懈怠。
当我学习了中华文化以后,开始意识并体会到,其实内心的力量大部分来源于真正把更多人装进心里。
我以前一直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改变,我们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院训也说“用学习来改变世界”。但通过学习中华文化,我觉得这句话可能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学以利天下”。那何以利天下呢?第一步是把更多人装进我的心里,并且立志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去利益他人的人。
至于如何挤时间来学习?其实之前我做的也不是很好,直到几个月前通过一次认真的反省,我才认识到“没有时间”只是一个借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谎言。因为我每天除了睡觉以外的那16个小时,跟其他人醒着的时间差不多,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这16个小时。所以说,没有时间的本质可能是我认为这件事情不够重要,不够重要到我要用这16个小时去做它。
另外,我最近的一个收获是“100%的坚持比99%要更容易”。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我真正下定决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少了很多纠结。比如说这次的28天学习,当我决定每天晚上8点必须要上线,一节课都不缺的时候,我就会把其他所有安排都围绕这样一件事展开,不管是有朋友约吃饭或是有会议,它们都必须要为晚上8点让路。所以,100%的坚持比99%要更容易。
唯大我,最心安
问题三:
理工科的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对你们的科研工作和学术生涯有怎样的促进作用?你们眼中的中华文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今后的工作中你们会不会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来学习中华文化?
回答:罗雨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我的科研和生物学领域非常相关,主要着眼于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开发,和母婴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
至于中华文化对我的科研生活有怎样的改变,我要说:“惟大我,最心安”!
我接触中华文化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一年前的我满怀着科研梦,满怀着梦想走进了中国农大,走进了我心之向往的食品系。我本来以为自己的科研生活会就此开始,特别幸福、特别开心。但万万没有想到,迎来的却是试验的一次又一次失败,这些失败引起我的极大焦虑,老师的push使我心急,我就一下子一蹶不振了,迫切想找到出口。
我身边的小伙伴也会跟我说,“雨佳,你何必呢,简单毕业就好了呀”。我也曾试图这样麻木自己,想着要不然就混个毕业好了。但我发现,这样的麻木给我带来的是心里更多的不甘。
我的出口到底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妈妈的盛情邀请下,我才走入了中华文化的大门,参加了去年的雁栖湖论坛。我现在都记得特别清楚,其实去年雁栖湖论坛的前几天,我也曾一度不太相信,我觉得,“老师你讲这些,不如告诉我试验到底该怎么做啊,我该如何进行?”
但特别庆幸的是,我在现场遇到了一位志愿者,他当时问了我一个问题,我现在想起来都很感动。他说,“雨佳,请你试想现在已经离开人世了,别人会因为你做了多少试验、高考考了多少分、获得了多少荣誉而记住你吗?还是你到底为食品行业做了多少贡献?”
这句话我现在想想都很感动,那一刻我就已经泪流满面了,想到当时选择这个专业其实冒着家里人的反对,因为它非常辛苦,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带着热情选择它,那颗初心激励着我坚定开始学习。
今年在知行社28天的学习里,有这些伙伴们的相互砥砺,我发现了一个完完全全不一样的自己。试验失败只是一个表象,但是背后却是一颗贪名、贪利、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心。当我发现这个的时候,我才找到了我的出口,我才知道了所有这些事情的根源。
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给我科研生活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只有大我才能让我更心安,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是自己小我的呈现。
至于我眼中的中华文化是什么?我们理工科学生特别讲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觉得文化和科学是一样的,它是实修实证的,它是能够行出来的。
这就是我的想法,我将来肯定会带领我身边的人一起踏入中华文化的殿堂。因为我知道和我同样坚守在科研一线的很多小伙伴有跟我同样的问题,我是一定会带动他们跟我一起学习的。
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问答四:
当下国内外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这也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90后,你如何看待你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与责任担当?
回答:王星皓(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正在从事教育创业)
作为90后的一员,我今年从清华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加入高薪的技术企业,而是选择了教育创业这条路。之所以选择这条难走的路,是因为在求学和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身边很多青少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迷茫、焦虑、抑郁等诸多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父母过于严厉地管教孩子或者父母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等。
所以,本着能够为这些有需求的家庭做一点点贡献,能够让更多青少年身心都健康地快乐成长,也让更多的爸爸妈妈眉头不再紧锁,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开始了一段教育创业之路。
创业确实很难,但是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看到了家庭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设一家人的心灵品质。这个认识也让我的初心更加纯粹、更有能量。
像我一样,还有无数的90后青年也在用真心实意和实际行动去追逐理想。
回答:王钰涵(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生物物理博士在读)
我忽然想到了一点,就是我们拥有怎样的使命和担当?作为90后,作为强国一代,我们应该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我现在在美国,我能够感觉到周围的同学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充满了好奇,他们不了解中国,但是他们想要了解中国,而且他们在不断地越来越多地了解中国,所以我觉得这或许就是我们能做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我们中国是如此崇尚和平,我们是如此希望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概念,是世界需要听到的我们的声音。
所以,我特别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可以把中国的声音真正的让世界听到。
爱国不是国家的需要,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问题五:
今年同样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不同的国家应对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作为21世纪的当代青年,抗疫这件事让你们对爱国有没有新的看法?爱国两个字对你们又意味着什么呢?
回答:杨棹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现在上海市政府外事局从事媒体运营工作)
我认为,21世纪的年轻人对于爱国的认知,在经历这次新冠疫情之后,可能对于爱国的情怀做出了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层面上的改变。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都展现出不畏牺牲的精神,在这次疫情考验中,我们再次看到这种精神。不畏困难、不惧牺牲,源自我们心系家国、舍身取义的宝贵品格。
而且,通过这次疫情考验之后,很多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人对于国家的情感都不是抽象的,爱国这件事情是具体而又深刻、生动而又鲜活的,与我们每个人都心有戚戚焉,我们每个人在细微处爱着自己的祖国,“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我们中华民族一直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对于21世纪的年轻人来说,经历了这次新冠疫情的考验之后,我们从细微处明白了,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奋不顾身,共筑家国。
回答:罗雨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我想说一下我对国家的理解,因为我没有长期出国的经历,以前觉得我们国家就是安全、就是平安,所以此前我对爱国的认识就是干好自己的事情,不给国家添麻烦,我就觉得就是这个样子。
今年疫情困在家里,没有办法回北京来继续课题,我经常看新闻,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我们国家一样把14亿人的生命高高举起。
我在新闻上也看到了很多95后,他们都可以在国家特别危难的时候去奉献自己。所以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爱国好像不是只做好自己的事,因为很多时候我觉得我连自己的事都做不好。而爱国今年给我的感觉就是奉献,我觉得爱国就是要把自己奉献出去。
然后我也就突然明白了之前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爱国不是国家的需要,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将青春镌刻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
问题六:
请五位同学各自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还有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王钰涵:我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做一个科学家里的哲学家。
最近国庆期间一直在听一首歌,就是《我的中国心》:“河山只在我梦吟,祖国已多年未亲近,但是我的心中永远拥有一颗中国心。”
杨棹搴:我自己的志向就是学而无止境,报而无终止,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身边的每一个人永远不停止地去奉献自己而利益他人,这是我的志向。
对于祖国的热爱,我认为江山代有才人出,我辈必定会担当起自己的使命。
刘卓韵:我想要成为一位能够润泽千万人心灵的教育家。
去年70周年祖国的生日华诞,我组织了300多位同学在波士顿一起观看国庆阅兵,看完以后,大家在群里刷屏的一句话,带给我很多的感动和惭愧,那句话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觉得自己今天还没有做到这句话所说的格局和境界,但是我会坚定不移地向这个方向去靠近!
王星皓:一句话总结:正心诚意做青少年教育,让更多青少年身心成长,让更多的爸爸妈妈眉头舒展。人才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我想通过我和伙伴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的英才。
罗雨佳:科技兴,国家兴。我敢愿:用科技的力量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用中华文化去温暖每一个妈妈和孩子的心。
我对祖国的爱用一句话来说:我愿意将青春镌刻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
作者: 叶子路 来源:科眼观 时间: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