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园教育创始人白立新:AI时代,企业家有四级成长阶梯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但在如今的AI时代,需要人们思考的事情越来越少,读书还有那么大的意义吗?教育革新的着力点在哪里?
在以“AI时代下的教育革新”为主题的世界读书日暨新教育经典共学创新实践活动上,润泽园教育创始人白立新博士分享了他对教育革新与企业文明融合的思考。
在白立新看来,AI时代,技术迭代加速,但人心的底色从未改变。真正的教育革新,必须回归到对“人”的完整认知上。企业家精神的重塑,恰是这场变革的缩影。
(润泽园教育创始人白立新)
以下是白立新博士的演讲实录(有删节):
尊敬的各位嘉宾、教育同仁、线上的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探讨“AI时代下的教育革新”,这让我想到一个根本性问题: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如果说教育是心灵的唤醒,是塑造生命价值的火种,那么企业家的成长历程,何尝不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
AI时代,技术迭代加速,但人心的底色从未改变。真正的教育革新,必须回归到对“人”的完整认知上。企业家精神的重塑,恰是这场变革的缩影。
我想通过“企业家从1.0到4.0的进化之路”,与大家分享我对教育革新与企业文明融合的思考。
在我看来,
1.0企业家在“事”上用功:追求短期利益,四处追逐机会;
2.0企业家在“德”上用功:打造核心能力,却可能陷入傲慢;
3.0企业家在“道”上用功:顺势而为,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4.0企业家在“心”上用功:以生命价值为锚,与社会共生共荣。
这四个阶段,既是企业家的成长阶梯,也是教育从技能传递到心灵唤醒的映射。

许多创业者的起点是“事上忙”:看到房地产热就转战地产,听说康养是风口又匆忙入场。
我曾接触一位企业家,十年间涉足七八个行业,每次转型都宣称“抓住了时代脉搏”,但企业始终在生死线上挣扎。
他的困境正是1.0阶段的缩影——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只会在“事”上折腾的企业家,就像无头苍蝇,撞对了是运气,撞错了是常态。
这种追逐机会、依赖运气的事上忙碌,让企业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基,风浪一来,就很容易被吞没。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停留在“教人做事”这个层面上,最后培养的也只是工具化的执行者,而非有灵魂的创造者。
2.0企业家:在“德”上用功
到2.0阶段,有些企业家开始意识到,光靠撞大运不行,得练真本事。
比如华为的海思芯片团队。2004年,任正非拍板要做芯片,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芯片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还可能血本无归。
但任正非说:“就算十年不赚钱,也要把‘备胎’搞出来!”结果,2019年华为被制裁时,海思芯片一夜转正,硬生生扛住了封锁。
当企业家开始构建核心能力时,便进入了2.0阶段。
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能力是花时间、花心血、用方法论建立起来的。凡是用钱买来的,可能叫经验,也可能是专利或者各种设备。
有少数一些企业努力建立起核心能力,但还是做不好,是因为他们有能力之后变得恃才傲物,在新的行业趋势和市场变化中墨守成规。
例如,有位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投入十年研发专利技术,却在成功后宣称“行业规则应由我定义”,最终因固守技术路径被市场淘汰。
这就是企业家的第二个境界:虽然有些傲慢,但至少是有真本事、真能耐的,但也可能会陷入“能力陷阱”。
能力是护城河,但傲慢可能会让护城河变成死水潭。
3.0企业家:在“道”上用功
到了3.0阶段,企业家开始思考更深层的问题:我的企业到底为谁存在?
金蝶软件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2018年,当国内企业还在抢着给国外ERP系统做外包时,金蝶的徐少春总干了一件“傻事”——砍掉80%的外包业务,砸20亿自主研发云平台。
公司高层反对:“现在每年稳赚5个亿,何必冒险?”徐少春说:“如果我们永远做代工,中国软件就永远没有未来。”
三年后,金蝶的云平台硬生生地在甲骨文垄断的市场撕开一道口子,国产替代率从7%冲到34%。
更难得的是,他们把所有代码开放给200多所高校,培养了一批本土工程师。徐少春说:“企业活着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行业种下一棵树。”
因此,3.0企业家的境界就是“顺势而为”。这个“势”,不是1.0企业家所说的风口,而是跟上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趋势。
就算AI时代来了,他们也不会盲目追风,而是从容地感知这个时代的脉搏,有更多的时间做战略性思考,甚至在哲学层面思考:
企业在这个社会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行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因此,当国家提出“国产替代”战略时,金蝶并未简单追逐政策红利,而是深入思考“中国软件行业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
我曾问一位3.0企业家:“你的企业为何能穿越周期?”他的回答是:“我们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推动行业进步。”这种超越利润的使命感,就是在道上用功。
我想,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培养“观大势、明大道”的思维格局。
4.0企业家:在“心”上用功
4.0企业家,是极少数企业家的境界。他们开始实质性地思考:经营企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前面那好几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回忆过往,可能有人会发现:自己原本可以过得更好,原本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做到。
此后,他们会进一步思考:未来自己的生命如何与这个社会融为一体?如何通过自己的企业放大人生的价值?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存在而美好,当生命结束的时候,自己可以心安地离开这个世界。
真正的4.0企业家,早已超越商业竞争的逻辑,让商业成为生命觉醒的道场。
有位农业科技创始人让我印象深刻:他将企业利润的80%投入盐碱地治理,十年间在西北种出20万亩绿洲。
当被问及动机时,他说:“我不是在种树,是在修复人与土地的契约。”这种将商业行动升华为文明传承的境界,正是4.0企业家的生动诠释。
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生命,夜深人静时,我们也可以轻叩心门,问问自己:
·
我们的产品是否让用户更尊重生命?
·
·
我们的决策是否经得起子孙后代的审视?
·
·
我们的存在是否让世界少了一份焦虑?
·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当企业家将生命的价值锚定在物质积累上,终会发现:财富可以继承,但心灵的圆满却无法实现。
当前,AI技术正在重塑商业生态,但技术越先进,越需要人心的力量。AI是工具,人心才是支点。技术赋能之下,教育的本质依然是唤醒人心的光明。
有这样一句话:“企业家的心不同,企业的结果就不同。”
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经常被问:“AI时代来了,什么样的企业家会被淘汰?”可能,今天的分享,会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最后,送大家四句话:
1.在“事”上用力,只能赚一时的钱;
2.在“德”上扎根,才能扛得住风浪;
3.在“道”上用功,可以顺势而起;
4.在“心”上修行,才会让商业成为留给世界的礼物。
愿我们以教育革新为舟,以经典智慧为舵,助力更多企业家抵达4.0的彼岸——那里,商业将不再只是利益的交换,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共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