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哲学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1947年5月15日,有这样一份堪称完美的作战计划,其核心是18个字:“占领据点,掌握交通,由点控制线,由线控制面。”举例来说,控制了徐州,大体上就控制了京沪铁路线,由此就能控制华东地区。这个计划清晰明朗,然而,设计并执行这个作战计划的国民党军队,最终彻底退出了中国大陆。
同样在1947年,3月18日,还有一份计划,16个字:“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结果是,共产党人最终赢得了全面胜利。
70多年前的国共大决战,也是一段风云历史,最能体现人民军队指导思想的,就是毛主席离开延安时讲的这16个字。什么叫“存人”?“存人”即“存心”,民心即道。谁能赢得民心,谁就赢得天下。
事实上,第一段话18个字叫“战略”,第二段话16个字叫“哲学”。
战略与哲学之间,到底有怎样的重大差别?对经营企业又有怎样的重要影响?
我们可以从这样四个层面来进一步理解:技术-战略-哲学-心学。
这四个层面,代表着四种格局与境界。大家都在讨论技术的时候,如果你拥有透彻的战略,你就可以甩开大多数企业。当你专注在战略上的时候,如果有人在哲学上有更为深刻的洞察,他就会超越你。
境界与格局不同,最终的结果自然不同。哲学回答的是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它帮助我们洞察人性。
例如,人性若水。水有两个自然而然的特性:一个是“水往低处流”,可以下流至污秽沟渠;而另一个,也可以升腾至漫天彩云。这都是人性,有好有坏,只有深刻洞察人性之后,才有机会顺应、引导人性,实现与他人心与心的链接——这就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境界。
阳明先生言:“人心是天渊。”我们每个人的心,其实都像天地一样广阔,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也拥有无穷的仁爱、胸怀、智慧和能量。持续不断地开发这片“天渊”,龙场悟道,也能可学而至。这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哲学与心学有怎样的差别呢?一句话,哲学洞察人性,心学建设人心。
如何洞察人性?如何建设人心呢?
刚好,今天一位银行行长讲述了她的烦恼:银行执行前台业务的员工大多数都是80、90后,年轻人心中总有很多渴望,不甘心在同一个位置上干三五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这是人之常情,而这些基础工作又必定有人来做。
作为行长,她几乎试过了各种方法激励柜员工作的热情,但激励总是难以持久,甚至适得其反。
在这里,我们有这样几句话,奉献给她:
1. 任何商业系统的源泉都是客户
一定要链接到客户,让你的客户激励你的员工。外部客户对员工的激励,十倍于管理层对员工的激励。
2. 不要剥夺客户激励员工的权利。
在银行窗口的边上,经常放着一个“很满意-满意-不满意”这样的打分器。业务完毕之后,柜员会让客户做出评价。许多时候,客户是被“逼”着完成打分的。银行没有把评价的权利真正交给客户,自然无法借助客户的力量激励员工。
其实银行完全可以创新出许许多多的机制,让客户从容地打分,让柜员获得真实的评价。从客户的眼神中,他们会感受到自己8小时工作的巨大价值。类似的具体方法只要集思广益,企业里可以想出许许多多。
但今天,企业家首要的精力,不是花费在战术、战略问题的层面,应当有时间深度探寻哲学问题:
你所在行业的本质是什么?客户到你店里吃饭的本质是什么?喝茶的本质是什么?客户内心深处的无声呼唤是什么?赢得客户尊重的本质是什么?只要这些问题想清楚了,那些方法工具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在这个变化莫测、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面对丰厚的互联网市场和充沛的市场机会,企业家往往忙于跑马圈地,难以拿出时间深刻考虑哲学问题。
根深则叶茂,如果没有深刻的哲学思考,成功就可能是暂时的!
哲学的源泉是心。哲学帮助企业家洞察人性,但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即便洞察了人性,也不一定能够利益到人心。
谁能够听懂人们心灵深处无声的呼唤,谁就有机会踏上“下一班船”,这就是当前的“历史性机遇”。谁能率先突破信任的屏障,谁就能够成为下一个王者。
互联网几乎让我们与客户建立了全面的无所不在的链接,但是这些用户“看似近在眼前,其实是远在天边”,要赢得客户的信任很难,但这也是唯一的出路。只要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事业就没有根深叶茂,就难有硕果累累。
比方说,员工缺乏激情,用户缺乏黏性,根本原因在于,员工的物质激励最多是让他刷新一点“存在感”,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激励作用没有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渴望着“成就感”,至少能够从客户的眼神当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了价值,他才会拥有成就感,他才愿意燃烧自己并全力以赴地工作。
进一步,唯有赢得了客户的尊重,这样的事业才能拥有“崇高感”。如何才能赢得客户尊重呢?你永远无法强求或者鼓励客户尊重你。只有一条路径,那就是,让自己成为值得他人尊重的人!
如何成为值得他人尊重的人呢?
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从而开发心灵宝藏主宰行为作用!这是人生的重大战略!
近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