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哲学的泉眼
对比苹果这样的公司,按照1到10分,你的公司创新能力打几分?
• 公司的创新精神打几分?
• 在公司的产品中,自主研发、客户定制、市场跟随,比例分别占多少?
• 在内心深处,按照1到10分,创新对你有多重要?
一位创业者的思考:
针对这些问题,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这是一家新型技术型企业。他的问题,可能也正是让你困惑的地方。
• 创新能力:
与苹果这样的公司的创新能力相比,企业创新能力仅有1-2分。
•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可以打7-8分。数百人的团队,平均年龄在28-29岁,创新动力足。研发人员能占到40%,其中不乏来自国内一流学府的人才。研发投入占比为10%-20%(在制造业领域居前列)。一款产品打破美国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对中国的垄断,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
• 产品“自主研发、客户定制、市场跟随”,分别占比:
“跟随市场”的产品目前占比约10%:曾经,主要是跟随市场,流行什么做什么,效果并不好,而且还辛苦。既然是跟随,价格、成本都拼不过,后续还会面临很多问题。目前跟随的比例在逐渐降低,目标为零。
“客户定制”的产品占比为40%。之所以占比不高,是因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超越客户需求。我们发现,客户讲出来的可能并非自己真正想要的。深度挖掘客户需求,设计出的产品才会符合甚至超越客户期望,才能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自己带来更多价值。
“自主研发”目前占比为50%,比例还在继续提高。
• 在我的内心深处,创新的重要性:
团队成员基本都是技术出身,技术可以说是我们的唯一优势。之前也尝试过价格战,不仅辛苦,而且连给研发人员发工资都困难,这背离了我们的初心。再看人海战、关系营销,我们并不占优势。
也思考过拓展产品市场、应用场景,拓宽产业格局、进军其他产业,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都不合适。
综合来看,创新真的是我们唯一的优势,也是我们企业的生存根基。
• 我的疑问:
确定“以客户需求为驱动”,也在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但挖掘到一定阶段后就再难挖掘:
如何升级目前的产品?
后期该研发怎样的产品?
如何才能拥有更加持久的创新驱动力?
关于创新的五个观点
如果你也正面临着以上这位企业家的问题。以下几点思考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
其一,倾听客户的声音,需要机制。
我们每个人也同时是他人的客户,试问:他人有多少机会,能听到我们内心的呼唤。现实中,因为不信任或是不敢信任,我们的态度多半是拒绝与商家或其工作人员联络,更不用说让他们听到我们“无声的呼唤”。
因而,倾听客户的声音,需要机制。
一小时沟通、董事长直达……当机制建立,倾听客户的声音就成了可能。
其二,对客户的需求坚定地说“不”。
对客户好,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通过物美价廉向消费者表达善意;
第二个层面,通过卓越产品向消费者表达敬意;
第三个层面,通过直言相谏向消费者表达诚意。
没有人会拒绝你真诚地对他好。作为专业从业者,对相关技术一定有独特的理解和见解,对于客户提出的需求,要坚定地将内心深处的想法讲给客户听,而非跟随客户,迷失在客户无穷无尽的需求中。
真诚对客户好,就要勇敢对客户说“不”。因为,客户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东西,难以表达出来。洞察客户的需求,表达一份诚意,才能真正赢得客户的尊重。
其三,真正的创新源于自信。
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出口欧洲,竞争对手包括三星和LG。面向欧洲客户时,这位企业家说自己的产品“不比三星和LG差”。这明显是一份不自信,不相信企业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另有一位企业家曾说,要将产品在几个关键领域里做到“数一数二”的地位。后来,将其目标调整为“数一不数二”。
前面提到的这位创业者,有年轻的团队,优秀的工程师,有企业领导者倾情投入,一定要有信心做出数一不数二的产品,掌握核心技术。既然已经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荣誉认可,要有信心继续超越。
其四,突破思维模式的偏见。
在开发人员心中,开发一款新产品,不管是一项功能,还是一个概念,心里都会将其价值放大三倍。
而在消费者与客户一端,当让他们放弃熟悉的功能时,这项功能在他们心里的价值会放大三倍。
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偏见:创新者把新性能放大三倍,客户把老性能放大三倍,心理偏见的总和就是3X3=9。
这意味着,必须确保自己的创新有10倍的性价比,才能克服3X3=9倍的心理偏见,进而绝对超越走在自己前面的人。
其五,创新要回到哲学层面。
为客户创造价值,能成就一家优秀企业;然而,唯有解决社会重大问题,才能成就卓越公司。
今天,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这些创新,可以增加客户花在产品上的时长。但扪心自问,这样的创新有多大价值?能够推动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进步?
有些创新虽然提升了粘性,同时也浪费了人们宝贵的生命时光。
究其根源,是创新哲学出现了问题。
哲学确立方向。比如,从建国门开始,走在长安街上,向西能去天安门,向东则是通州。
战略决定路径。比如要去天安门广场,走长安街就是最佳路径,但前提是方向必须正确。如果是从建国门起步,就要向西走;若是从复兴门起步,就要向东走。
战略确定,意味着路径的确定。路径确定后,方向的确定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哲学”。
因而,真正的重大创新,取决于哲学层面对人性更深刻的洞察。哲学洞察人性,心学建设人心。
拥有更高的格局境界,才能有更深的洞察力,才能走得更远。
通过战略、技术上的创新,可以解决切实问题,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得很好。
但如果想成为行业领军者,如果希望有重大创新,引领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必须在哲学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