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 寄给天下老人的明信片
孝,是让父母发挥价值
韩总
创业20年,从事服装、旅游行业
我的家乡在西昌,父母那时候挺支持我出来闯的,创业的时候也帮了我不少。但一路走过来就发现,眼看着他们年龄越来越大,自己的脾气却越来越差。母亲总说我“孝而不顺”,我也很委屈,她有不对的地方,肯定要说出来才是对她好。
后来在四部曲App学习中华经典,有次与四部曲的老师聊到对父母“好”,那时候开始觉得,自认为对父母“好”,其实也是一种傲。
想想过去,给父母递碗汤水都觉得自己是孝顺,但现在,从父母的心出发,我觉得孝顺父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父母觉得他们有价值。比如以前他们说女儿你要多穿衣服的时候,我就会很烦,自己都几十岁的人了,还不知道冷热吗?但其实,父母会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自己感到冷了,你想要关心他们,说句让他们也别冻着就好了。一些生活上的小事,父母力所能及的,比如钉个纽扣,说句“妈你帮我弄弄”,她心里就会很开心。
还有就是,不能总当报喜鸟,以前都是嘴上说“没事儿”,心里想,你又不懂,我说了也白说。但现在知道了,因为你骨子里觉得父母没用,所以他们知道自己帮不上什么忙,于是就更加担心,更想问你。所以我现在都是主动说,说些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他们会很愿意听。父母真的不在乎我们的企业营收多少、利润多少,他们只在乎:1、你是不是健康;2、我是不是对你还有价值。
在学习以前,我对父母的“好”更多是有形的,“有无相生”,很多看不到的东西可能才是父母最需要的,让他们放心就是无形的“孝”。
我父母过去在西昌都从事卫星科研,为祖国建设出力,我小时候父亲对我说,“女儿你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行善天下”,虽然我那时候还不懂,但却一直记着。我现在做文化旅游,也算再创业,也是想做更多有价值的事。今年重阳节虽然回不了家见他们,但我会录一段视频发过去,让父母知道不仅他们的价值还在,女儿对社会、对国家,也是会一直贡献价值的。
我原以为,钱能解决一切爱
马总
上市公司总经理,从事环保行业
我从三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外婆,因为没在父母身边长大,虽然他们一直给我足够的钱,但对父爱母爱,我一直没什么感受。在一次体验式课程上,老师问我最想要什么,我说我40年来不知道父亲抱我的感觉,挺难过。父亲从小对我特别严厉,所以为了证明给他看,我一直要求自己做就做到最好。这样的关系下,对于孝敬父母,我觉得那只是我应该做的,并不是有多么爱他们。我这二十年基本都在外面忙,觉得自己能给父母的也就是物质,买房给钱,让他们不缺。
但学习后,老师鼓励我放下身段,我就趁着劲头给父亲打了电话,我说爸爸,其实我很想让你抱我一下。他说,我从小抱你长大,只是你只记住了我对你很严。你太要强了,从来不肯说一句软话,哪怕错了自己回去改,都不在我面前低头。
那一刻我才感受到了父亲有多爱我。我之前一直觉得:有钱就能办事,给父母钱就能解决所有爱。直到后来学习才肯承认,没有爱的孤单,没有办法用钱来弥补,同样的,对父母的爱,也是钱买不到的。
现在我会觉得,最大的孝顺是让父母放心。能陪伴在父母身边是一种放心,能有自己的事业也是一种放心,但还有一种让父母放心,是让企业家的父母不再为儿女做的企业担心——我现在选择的就是这条路,除了给他们物质,还要让他们为我放心,为我选择的这条,为更多中小企业家服务的道路放心。
我现在也不再抗拒给家里打电话了,今年重阳打算就给他们打个电话好好聊聊。原来觉得打电话是形式,很僵硬,觉得母亲唠叨,现在觉得多有一分钟陪伴她,哪怕是打电话的功夫也好——有生之年还能陪他们多久呢?所以现在电话至少20分钟起步,聊各种话题,有时候聊完了也不想挂掉电话,父亲也有这个感觉——我想这就是心和心无形地链接在一起了吧,父母知道你关心、在意他们,他们才会感到舒畅,有“被孝顺”的感觉啊。
物质匮乏的年代,给父母煮上一碗粥,就是一份孝。但现在,很多时候缺的,是儿女与父母的相互理解,少的,是一份心上的链接。
重阳佳节,当自己的员工下班,赶回家去与父母吃上一顿热饭的时候,身为企业家也感到一份欣慰。回报一声父母,就算身在异地,只要心中有孝,亲情依然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