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如何与高管进行高质量沟通?
诺基亚董事长兼CEO沙马·奥利拉认为,管理者有两个技能很重要:第一是沟通的能力,第二是人才管理的能力。而80%的管理问题,都是沟通问题。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低,很多时候都是沟通欠缺造成的。
与人当面沟通,20%由文字语言完成,剩下的80%,来自于肢体语言、眼神以及气场的交融。除此之外,话语之外的内容有时候甚至更加重要——你是以怎样的心态与人交谈,是敞开心扉、发自肺腑?还是另有想法、吞吞吐吐?要知道,只有从自己心中流淌出来的话语,才能流进别人的心田。真诚是触动人心的最好办法。
对企业经营来说,当企业到达一定程度,董事长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天花板”,而董事长与高管的沟通,则会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一位在四部曲App学习的企业家对此深有感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听从老师建议,与高管建立了一套定期、单独、深入沟通的机制,确保每周与核心项目负责人有1-2小时的交流。
在坚持数月后,他这样说:创业发展至今,忙着忙着,大家的心都越走越远了。刚开始与高管们以这样的形式沟通时,我们都不知道1个小时都能说些什么,因为十几分钟就能汇报完工作,剩下的时间都担心会不会有些尴尬。但也就过了两三周时间,我发现大家的话匣子逐渐就打开了,有时候好像也并没聊什么特别重要的事,但沟通完后,我们都感到神清气爽的。我真正体会到,与下属的沟通,真正重要的不单纯是谈了什么事,而是那份真诚——唯有真诚才能打动团队成员,同时对方也会回报你真诚。当上级下级能够超越事上的你来我往,彼此就能大幅提升信任,形成一个心与心牢固链接在一起的团队,无往不利。
如何与高管深度沟通这一问题,另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长,也通过一系列行动实践出了自己的心得。此前,这位董事长有两位高管兼股东,分别负责两个子公司,这两家子公司都在一年前被他收购。这两家子公司原本就存在一定文化差异,被收购后,随着时间的发酵,两位分公司负责人之间的误会和矛盾越来越大。身为董事长的他多次与两位高管沟通,却连续遭到冷漠对待,二人不是抱怨就是责备,几乎看不到合作的可能。
就在他手足无措的时候,经过朋友的推荐,他开始有机会从中华文化经典中寻求助力。在一次课程中,老师讲到了“真诚”的程度:第一、不说谎;第二、厚道能成事;第三、势不可挡;第四、“千里走单骑”;第五、“至诚如神”。
对照这五个层次,这位董事长反观自己:原以为与高管沟通时实话实说就可以说动对方,但自己所谓的“真诚”真的能得到高管的信任吗?自己真的有诚意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只是很想解决两位高管之间的问题,但对于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却并不关注。一味考虑自己,从不优先为他人考虑——这样的关系怎么能不产生隔阂呢?
于是,他马上组织公司人马,用四天时间精心调研、分析,带着三套能够帮助子公司突破发展的方案,与两位高管面对面地进行了一场掏心掏肺的三人沟通。两位子公司负责人看到了董事长想要成就他们的心,当下冰释前嫌,并且重新燃起了对总公司的满满希望。
董事长能否与高管进行高质量的深度沟通,关键在于是否“利他”。作为领导,首先要了解下属的人生态度。你的高管一路走来,什么人、什么事对他影响最大?他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他如何认识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的意义?其实,董事长只需要花费几顿饭的时间去倾听与思考,就能基本了解这些情况,然而现实却往往是,有太多共事多年的人都没有互相了解到这种程度。
其次,就是如前所述,坚持与高管每周沟通1-2小时,并且形成机制。几周下来,董事长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高管目前的瓶颈在哪里,困惑在哪里,业务难题在哪里……以此为契机,董事长就可以为高管针对性“赋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潜力,从而减少临危救火的几率,把时间花在更加重要的讨论思考上。如果董事长没有与高管建立这样的深度链接,日常的沟通过程中,高管可能最多能明白董事长50%的意思,传至下一层又丢失50%,最后董事长只能无可奈何甚至焦头烂额。
真诚是一种力量,也是一个人的格局与境界。而学习中华文化与圣贤经典,就是让人能够体证其中的智慧,朝着“至诚如神”的境界提升自己,从而打开事业、人生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