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相处,需要爱和尊重
01
在肖迪的内心深处,深埋了一个根深蒂固的错知错见。
她认为,只有把话说得越狠,越能直戳人心,扎进人的心里,让人得以改变。
秉承着这个错知错见,肖迪与人的关系处理得很差。
因为,每当看到别人出错时,肖迪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直戳戳地指出他人的毛病,并且话说得越来越没有分寸,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每次说完,并没有让人意识到错误从而改变,反而让他人原本就有的愧疚心转变为恼羞成怒。
好心办了坏事后的肖迪,从没觉得自己有何过错,因为她心底有一个声音在美其名曰:“我是为他好才这么说的,狠话扎进心里,才能改啊。”
但这个“为他好”并没有让肖迪感觉到开心,反而是在每次声嘶力竭地指出他人的毛病后,肖迪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苦和自责。
这是为什么呢?肖迪不得而知。
但她知道的是,在每一次忍不住脱口而出责人的时候,责己的痛苦加倍地还给了她。
日子就这样,在与自己、他人、世界的较劲和对抗中,延续着一日又一日。
02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错知错见是源于肖迪一直试图去改变别人。
这个“试图”延续了二十多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这别人也不是别人,是自己的父母。
从肖迪懂事起,记忆里就充斥着家里永无止境的争吵和打架声。
小的时候,面对这种情况,肖迪只能看着一旁面红耳赤的父母,伤心不已;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肖迪再也不会像小时候一样无能为力,而是使出浑身解数,说最狠的话,做最极端的动作制止父母争吵,以期改变他们,还家庭一份和谐。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的肖迪还是个孩子,太爱父母,也太需要父母,当看到父母的不足、不是、不爱之时,几乎无法接受,因而产生了不愿、不满、不平之心,希望通过自己的悲伤、怨恨、冲撞、指责去改变他们。
但时光过去了二十多年,改变从来都没有发生,而肖迪也一再重复之前的举动:
父母依旧面红耳赤地吵架,试图通过争吵来改变彼此;肖迪也依旧对此无能为力,只能一次次地靠自己的冲撞、狼狈和歇斯底里,拼命地试图挽回这个家庭的破碎。
殊不知,本质上,肖迪也在重复着父母的人生:一再重复错误的过程,却期望得到正确的结果。
久而久之,这种期望指责来获得改变的认知成为了肖迪心中最深的错知错见。
03
指责与埋怨不会让人改变,爱才会。
肖迪原本的知见在学习阳明心学之后彻底瓦解。
阳明先生以古代圣王舜和弟弟象的故事为例来阐述“动气责人”的问题。
象是舜同父异母的弟弟,性情傲狠,对舜心怀不满,曾多次寻机想要杀死舜,都被舜逃脱了。
而舜只是自己努力做到“义”,用道义来熏陶象,却不去直接纠正他的奸恶。
阳明先生曾有言: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舜能让象的傲慢化掉,关键在于,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一心想要纠正象的奸恶,就会盯着象的各种过失不放。象这样一个傲慢的人,必然不肯认错,舜如何能感动得了他?
但开始的时候,舜并不是这样的,而是想要象好的心太急,反而导致象要杀自己。经过这些事,舜才明白要在自己身上用功,而不要去要求别人,所以最终得到了和谐。
(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钱德洪录》)
通过阳明心学的学习,看到古圣先贤舜如此待自己的弟弟,肖迪意识到自己此前的举动是做错了:
常常一味去指责他人的是非、苛责别人,结果不但不能让人改正,反而容易激起对方的恶意和敌意,自己的内心也会充满怨恨。
面对父母这么多年来的争吵,肖迪意识到自己的举动不过是火上烧油,并没有通过爱和尊重去理解父母的苦,感化他们,是自己的过失。
由对待父母之心扩充到对待他人之心,一以贯之,自然没有多少的爱和智慧去帮助他人成长,只是在不断地激发他人的小我,引发他人的恶,得到的反作用,自然也是同样激发了自己的小我。
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自己就会收获多大的伤害。故而,每次在指责完他人的毛病之后,肖迪总是很痛苦。
现在,肖迪终于明白了:指责、埋怨、说狠话是不会让人改变的,爱才会。这个根深蒂固的错知错见,也从肖迪的心中彻底瓦解了。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爱;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尊重;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改变就发生了。
《道德经》有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真正的教育、帮助他人,不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指责,而是以自己道德的光辉去温暖、引领他人。
常思己过,不责于人,做好自己,成为榜样。
当某一天,我们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也能允许他的“不变”,一如既往地给予他尊重、爱和温暖,真正的改变就开始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