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才华横溢的人很多,但是能够拥有圆满人生的人,却寥寥无几。原因何在?


01

 

 

我们先来看一下李斯的故事: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他主张废分封、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凭借满腹才华官拜秦相。

 

秦始皇驾崩之后,李斯作为遗诏的执行人,按理应当拥戴太子扶苏继位。

 

但是,宦官赵高趁机挑拨离间,问了李斯两个问题,他说:“论功劳,你比不上蒙恬;论扶苏的信任,你也比不上蒙恬。如果扶苏继位,你的丞相之位还能保住吗?”

 

李斯动心,于是为贪一己之私利,与赵高合谋逼死扶苏,拥立胡亥继位。

 

最终,秦朝二世而亡,李斯也被腰斩,株连三族。

 

平心而论,李斯的才华和功绩,当属旷世之奇才,可惜终落得身亡族灭的下场。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痛斥道:“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谪立庶。”

 

其实,早在李斯去秦国之前,就曾对老师荀子说过:“故诟(耻辱)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斯的人生观,他所追求的无非是自己的功名利禄,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不惜将个人私利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稻盛和夫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有道是‘才子为才所累’。有才智的人很容易迷信自己的才智而走错方向,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而取得一时的成功,但只靠才干必然走向失败。

 

 

越是才华出众的人越需要人生的指针(做人的正确的准则),依靠它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天资聪颖,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人格不成熟,甚至“才高德寡”,就无法将才华用在正道上。这时候,过高的才华反而成了灾祸,会导致自己比常人更快地走向小路甚至邪路。

 

才华横溢,很重要,但比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深沉厚重的人格。

 

 

02

 

 

有这样一个名字,你或许熟悉,或许不熟悉——

 

他就是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

 

18岁时,钱伟长还是一位严重偏爱文科的学生。他以中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而那时他的物理成绩只有5分。

 

918事变爆发后,如此热爱文科的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要学造飞机大炮。”

 

此后,钱伟长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扑在了物理和数学上,在加拿大和美国分别取得了博士和博士后学位。随即,他毅然回国报效祖国。在那个艰难困苦、百废待兴的年代,在中国科研一片空白的领域,钱伟长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说。

 

这是一句多么掷地有声的话!但凡有一丝为自己谋私利的念头在,钱伟长怎么能作出这样的选择?

 

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深沉厚重。钱伟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与祖国同频共振,最终拥有圆满的人生。

 

 

03

 

 

小事靠才,大事由德。

 

做小事,靠一份才华可能就可以了。依靠这一份聪明才辩,我们不难在擅长的领域做出一份自己的成绩。但如果在聪明才辩背后,缺乏深厚的德行作为支撑,就像《易经》当中讲的那样,“小事吉,大事凶”,可成小事,不可成大事。

 

阳明先生在《寄杨邃庵阁老书》 当中谈到:当国家面对巨大的灾祸时,犹如一艘巨船即将倾覆,那些平时在朝堂上争权夺利、争相掌舵的人,此时全都忙着逃命了,哪还有人能够站出来担当呢?

 

当此危难之际,唯有君子能够挺身而出,担当起这份沉重的责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康济天下,拯救黎民。

 

一旦风涛颠沛,变起不测,众方皇惑震丧,救死不遑,而谁复与争操乎?于是起而专之,众将恃以无恐,而事因以济。苟亦从而委靡焉,固沦胥以溺矣。

 

                ——阳明先生《寄杨邃庵阁老书》

 

厚德,方能载物。一份足够厚重的德行,才能够托起更大的事业。

 

越是恢弘的事业,越是需要更充足的仁爱、智慧、胸怀、能量的厚德来承载。若是承担这份事业的人有才华而无厚德,事业也很有可能功亏一篑。

 

厚德载物的君子,必定可以遵循天理,做人做事,依着清澈的良知而行,走在天理大道上,因此动必有成,吉无不利。

 

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取得成就,度过丰盛的人生,而且享受圆满人生所带来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