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回家”这两个字,心中就仿佛有一阵暖流涌过。

 

在世界各民族中,几乎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家庭;也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像中国人一样,每逢过年,不管有多远,都要回家。对家的这份留恋与呵护,早已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

 

但我们说,回家也是有不同的层面的。比如说,可以有以下三种回家的层面:

 

第一层

热热闹闹,家庭团聚

 

家人的深情期盼是我们辛辛苦苦在外打拼一整年的动力。

 

而到过年的时候,就是回家休养生息的时候,在饭桌上跟家人报告我们这一年的收获,给家人一份欢喜。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热热闹闹的,在这份团圆中,感受一份家所特有的温馨。

 

 

第二层

夜深人静,蓦然回首

 

春节跨年,是天然的反思窗口。在这种时刻,我们的心总是比平常更开放、更敏感。所以,在夜深人静之时,回首往事,心中生起一种怅然之感,仿佛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失。

 

我们回看过去的这一年,总是有种隐隐约约的缺憾。总觉得还有好些理想没实现,好些想做的事没做成。好像很努力地抓住了时间,又好像只是让时间白白浪费了。

 

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我们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加倍努力,让自己获得更多的金钱,或是拥有更高的地位,赢得更多的赞美。但是,无论如何,内心那份缺憾,还是会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袭来。

 

所以,我们需要回到问题的本质,问问自己:为什么总是心有缺憾?不安感从何而来,如何才能解决呢?

 

 

第三层

反求诸己,求其放心

 

我们可以从几个小场景,看看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比如说,有一位同仁向我们分享了他近两天的一个经历:

 

他是一位公司高管,平常工作繁忙,过年也不能享清闲。这天一大早,就接到了领导的电话,告诉他有件紧急工作需要做。当即,他就生起了很多烦恼,挂断电话,抱怨了一句:“过年都不让人好好过。”

 

但转念一想,他问了自己这样三个问题:

 

“对于客户,我真的想去利益他们吗?

对于领导,我真的想过为他分忧吗?

对于这份工作和事业,我真的有一份忠诚吗?

 

当他问出这三个问题,他感到了一种深深的震撼。他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的一年明明繁忙充实,到头来却还是若有所失,就是因为这颗心有所亏欠,没有走在大道上,而且,轻易就会被小事搅乱。

 

像这样一件工作安排的小事,都会激起自己的烦恼和抱怨。那么,一天当中假如有十件这样的小事,这一天是否就纷乱着过去了呢?一个月中假如有十天是这样度过,这一个月是否就浪费了三分之一呢?一年365天,假如有120天是这样度过,这一年是否也浪费了三分之一呢?



 

这样看来,难怪自己在年末回首时,会有一份缺憾和不安啊!那份不安,不是别的,恰恰是内心的良知,在轻轻地敲门、轻轻地呼唤,呼唤我们的心归来。

 

孟子曾叮嘱我们这样的一句话: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意思是说,我们这一生,哪有别的路啊?只是求其放心而已,只是把我们走丢的那颗心找回来而已。 

 

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此心光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无尽光明的心;在这颗无尽光明的心当中,拥有无尽的宝藏。

 

所以,与其说回家过年,不如说,让我们回到自己心灵的家园。

 

有人说:“没有家人的深情期盼,我将一事无成。”

 

回家过年,热热闹闹地与亲人团聚,固然幸福;但是,读懂家人的期盼,叩问自己的良知,我们就知道,能带给我们真正幸福的,是回到自己的心灵家园,是利益客户,为领导分忧,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如此,当我们再到年末回首时,无愧良知,内心无憾,心灵丰盛。

 

回家,是回到清澈的良知本体,是回到我们心灵的家园。

春节,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叩问良知,求其放心。在春节结束、再次启程出发之时,祝福你,依良知而行,自信、从容、坚定,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