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企业家故事,关乎一位60多岁的中小企业家。异地经营企业27年,迈入花甲之年的他无比渴望回归故土,因而最近这几年,他一直在物色合适的企业接班人。

 

他原本设想从企业内部选拔,但一段时间过后,很多企业老员工竟然都提出了离职的请求。他想不明白:面对掌管企业的机会,为什么员工不仅不主动争取,反而还要离开呢?

 

把企业交给新人显然行不通,一边是归乡心切和家人催促,一边是人才难寻、交接未果,现实让他焦头烂额、心烦意燥。带着这个好似无解的问题,他开始了中华经典的学习。出乎意料,在学习《论语》和《道德经》时,有这么几句话深深触动了他,驱散了他心中笼罩已久的乌云——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这不就是自己的写照。读到这句话时,这位企业家猛然意识到:短时间内找到一个能够接管公司的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企二代接班人,尚且需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何况是找一位跟自己完全没有血缘关系,但又要相互信任、忠诚可靠且能力突出的人呢?自己如此“欲速”,怎能不陷入泥潭?

 

况且,即便是在短时间内找到了一位员工担当此任,但前期缺少充分的考察和磨合,后续一旦出现矛盾,只会造成更大的损耗和纰漏。想通这一点,他深深地吐了口气,给女儿拨通了电话……

 

他清楚地告知家人,找人接班的难度以及需要花费的时间,经过详尽而坦诚的沟通,家人理解了他的处境,有了家人的支持,他内心的焦灼也平息了大半。

 

 

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

 

第二句让他心头一震的经典原文同样出自《论语》,意思是说,如果依据利益而行动,会招致许多怨恨。如果企业家与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员工,仅仅基于物质利益而建立关系,那这种关系通常不会很和谐。

 

这位企业家回想自己的经营日常:自认为给员工的工资高于同行,所以便想当然地觉得员工应该感恩企业;将工作标准和工资直接挂钩,经常采用浮动工资来激励员工工作……

 

从短期经济效益来看,企业的制度似乎很合理,但时间一长,员工的抱怨却越来越多。自己与员工并没有建立良性链接,又怎会有员工愿意接替自己、分担重任?

 

员工怀着怨心与公司同行,必然无法走远,更遑论忠诚。如果有其他平台提供给他更好的物质待遇,很可能就会马上离去。

 

留住人才,需要企业给予员工精神上的满足,提供一份成就感乃至崇高感,在此基础上才有选拔企业接班人的可能。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章这样告诫世人:不去呈现引发他人不好欲望的事物,民心才能不被祸乱。

 

这句话让他想到:从自己萌生选拔接班人的想法开始,他在很多场合,甚至在招聘面试时,都会特别提到这一点,仿佛在广而告之自己手中有一块大蛋糕,试图激发员工抢夺的斗志。

 

结果,自己的做法让员工开始互相比较、猜忌,紧张的同事关系和惴惴不安的工作气氛,也是导致老员工离职的一大因素。上不见欲”,作为企业领导者,既不能张扬自己的欲望,也不能引发他人不好的欲望。

 

经营好一家企业,需要企业家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学习中华经典,让这位企业家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

 

现在的他,再也不在公司谈及接班人的话题,他将精力放在了引领员工成长上,而引领员工的前提,是自己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格局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