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教育研究院:企业也需 “慎终追远”
这是企业家与四部曲公众号编辑展开的一段关于清明节“慎终追远”的对话——
企业家:在刚才的交流中,你提到企业也要“慎终追远”。我感觉这个提法很新鲜,能否再详细说一下?
编 辑:
大家学习中华文化,都会有这方面的体认,就是在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下,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不忘来时的路,缅怀先祖,敬重我们的根系。这些年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国家和社会都加大了这方面的认同力,同理,对于我们社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群体单元——企业来说,也要注意“慎终追远”。
这里说的“慎终追远”首先呈现为,重视、研究、总结企业的“生老病死”,或者说关注企业的失败、消亡,这对于企业,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十分具有意义。
企业家:我在过去也看到过一些论述企业失败原因的书籍,国内外都有。在我们四部曲文化的公众号上,我发现指导企业战略创新的内容,也就是引导企业成功的文章居多。对于研究失败,从中小企业起起伏伏的现状看,似乎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认知?
编 辑:
所以在清明这个节点,讨论这个话题,很具关联性、启发性。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第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成功的企业大都是相似的,而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只有归根到底、看到本质,才能总结出失败原因的共性,从而加以避免。
企业家:确实是这样。企业的生存周期基本上远远短于人的生存周期,小企业就更短了,往往是研究成功的多,总结失败的少。
编 辑:
研究失败原因的,日本企业较多。有些日本企业常年收集并整理经营失败的案例,并建立数据库,总结经验教训。除了在企业内部设立“失败奖”,还要求每个业务部门定期编写并汇报“失败报告”,同时提出改善措施。这主要反映在经营战略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而得出的共通点是:相同的成功一般难以复制,但类似的失败通常都能引以为戒。
企业家:中小企业规模小,与这些国外企业是不是还不能类比?
编 辑:
举例来说,日本企业认为:事故就是失败,预防事故就是预防失败的发生,所以他们研究出了三点预防事故的主要方法:一、遵守规定(包括规则、标准、操作手册);第二,减少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三、灵活思考规定之外的意外事故。这些成果对中国企业,不管企业大小,都很有借鉴价值。
相对来说,我们的企业,对机制性的研究、战略主动的研究、根性的研究失败还比较少,今天抛出这个话题,也是期待各方学者以及中小企业家进场。
企业家:在全球各地的创业公司里,经常能看到这两句口号:“快速失败”“在失败中前进”。在创业中,失败被认为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编 辑:
从辩证角度来看,这么说也有其内在深意。我们可以将失败看作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对中小企业来说,不宜盲目迷恋。无论失败能带来多少益处,事实都是:失败是非常糟糕的体验,很可能导致非常危险的结果。没有人会在创业第一天就这样想:“这次创业只是一次尝试,就算失败也没关系,下次创业一定可以成功。”
企业家:没有人希望失败,然而大多数创业公司都以失败告终。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数字是:90%的初创公司都会失败。
哈佛商学院曾对146家失败企业做过一次调查,总结出失败的18个“元凶”。其中前五位是:没有市场需求(42%);资金耗尽了(29%);团队不靠谱(23%);被竞争对手淘汰出局(19%);定价和成本问题(18%)。
此外还有产品质量差、商业模式差等等。虽然这些数据、结果都很具启示性,但问题是,从身边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失败教训对解决中小企业当下的一些困境,似乎没有很大的助力?
编 辑: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真问题。这些失败“元凶”的背后,应该还有更本质的东西需要探索出来。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经营案例,你去复制其他成功企业的机制、模式,可能会死得更快。很多企业到华为“取经”,将其管理制度全面复制,但却成不了华为这样的企业。
一位学习“阳明心学与个人战略”这门课程的企业家,曾这样感叹:“你可学习复制华为的一切,但任正非的这颗心,你复制不了。企业创始人的格局和境界,你复制不了。”
企业家:所以,企业失败背后本质性的东西更值得挖掘。
编 辑:
失败的陷阱多,但本质性的可能就那么几条,比如企业家个人的过度贪婪,可能为企业埋下失败的种子。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后可以体会到:如果能去除几个不好的欲望,埋下正确认知的种子,在某些关头,可能就有能量和智慧做出正确而艰难的抉择。
企业家:做实业、挣慢钱,面对金融暴利与实业微利构成的巨大落差时,中小企业如何保持定力、实心实意做企业?
编 辑:
我们说,要重视避免失败的方法,但更要看重心法。创业者的初心千差万别,从这些年,特别是从十八大以来一些成功的企业实践来看:根深叶茂者胜,顺应势能者胜。读懂国家战略,精准把握行业“空白处”,在别人看不见的低处,更能阔步前行。
这样的企业,即便遇到某些问题,就算企业被打垮,但企业家绝不会被打倒,在沉寂之后,往往还会有厚积薄发、登上峰顶的可能。
企业家:我参加过各种充电学习,包括四部曲App的中华经典与战略创新课程。想问一下,在助力中小企业打开蓝海的同时,对于企业的“慎终追远”、保持敬畏,你们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抓手?
编 辑:
当下,国家、社会都在助力中小企业,四部曲也通过不断体证中华经典精髓,探索与中小企业具体经营场景的融合,尽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
App近期正在酝酿的“《道德经》与领导力”、“阳明心学与领导力”这两门课程,对企业战略创新同时规避失败,应该能有所帮助。助力中小企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建议一些熟悉中华经典的企业,每年都选定一个特定的日子,通过团建等方式,让团队以敬畏之心,借用本企业或其他企业的失败案例,总结教训、体证规律。
引导团队反求诸己之心,以坚定的企业哲学,激发企业的战略主动。如果能唤醒团队如夸父追日般的生命激情,那么不仅能够实现企业人格化的应有之义,更能描绘出一幅“先胜”的成功画像。
(编辑注:此文为清明节前夕,几位中小企业家与四部曲文化公众号编辑的在线交流摘要。为方便阅读,文中将几位企业家的提问合并为企业家。交流问题的编辑部同仁,出于文责自负之考虑,标注为编辑,而非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