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些年,作为医疗集团董事长的陈历宏,数不清多少次公开发言。

 

但那一天,他走上台,30余米的距离,每一步仿佛跨越了一年。

 

他扶了扶眼镜,准备开口的刹那,空气凝住了。

 

台下同事们全都站起来了,深情地望着他。

 

他摘下了眼镜,感动溢于言表,哽咽得说不出话。


 

1

“我的成功不是我的”

 

团队评价他:“在大是大非面前,陈历宏就是倾家荡产也会站在大家面前。”

这句评价,来自当地医疗界的一段佳话。

 

上世纪90年代,陈历宏所在医院的某位专家,被发现患肺癌晚期。

 

“家里一万块都拿不出来”,专家的爱人手足无措。

 

陈历宏得知后,他说自己做梦也想不到一个著名专家会没钱治病。

 

一方面,患病的专家家庭确实有困难。另一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从1999年初开始启动的。“没有医保,全靠自费。”

 

陈历宏认为,自己作为医院院长,职工遇到困难,但凡有点能力,肯定要帮忙。

 

他东拼西凑了五万,交到专家爱人手上。除此,陈历宏还安排专车送患病专家到省会城市治病。

 

实际上,当时他所在医院,营收并不理想。陈历宏出任院长前,医院一度发不出工资,濒临倒闭。

 

“当时自己也很困难,但员工遇到这么大的事,我必须管。” 

 

好事传千里。很快,这件事在当地医疗圈传开了,并一直发酵至今。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团队上下,觉得跟着陈历宏干有安全感。

 

意料之外,这份信任在疫情期间,迎来了考验。

 

陈历宏的医疗集团遇到了困难,“这三年,压得喘不过气来,连进药的钱都没有了。投资方没钱再投,也没钱发工资了。”

 

“当时集团一年工资支出达上亿元。”陈历宏原以为,欠薪会导致人才流失,“至少得有一半人会离开”。

 

没承想,他的核心团队几乎一个没走。除了不离不弃,团队内很多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有钱的借钱,没钱的提出不要工资。”

 

谈及往事,陈历宏感慨:“真的是靠着团队的支持,企业才一步一步挺了过来。我何德何能,让这帮兄弟们这么铁我!”

 

大家觉得陈历宏人品好,跟着他,就如自己的家人一样。“董事长讲良知,是做良知医疗的,不会做违背良心的事,能支持的,一定支持。”

 

今天,在陈历宏的医疗集团,很多核心高管与专家都与他一起工作、奋斗超过10年,甚至20年,还有多位年过70岁,甚至80多岁的知名专家为其坐镇。

 


陈历宏


2

千金难买,一个“好”字


走过艰难,还有团队的信任。很多人问他,如今还有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吗?

 

他心里清楚地知道,今天的团队,距离与他心中理想的状态,还没有达到预期。

 

团队中每个人的潜力和才华,没有被完全挖掘和发挥出来。如何能够激发团队的潜能,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价值?

 

这样的思考,与他自身经历有关。

 

创业前,陈历宏曾在体制内医院和卫生局工作,体制内有很多流程,也有很多规矩。

 

领导信任他,他就放开手脚干,且干得很好。领导不信任,他变得束手束脚。用他的话说,“一张报纸一杯茶,你说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有过这样的经历,陈历宏认为管理团队的人,要有1+1>2的能力。

 

对于1+1>2,著名企业家皮尔·卡丹曾提出:在用人上1+1不等于2,搞不好等于0。

 

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曾说:“聚集智慧相当的人,不一定能使工作顺利。”

 

后来,陈历宏创业,成立了医疗集团,他在管理团队上,一直想的是,如何1+1>2?

 

“很多企业的管理是小于2的,这就是内耗。内耗会把一个人的能力耗掉。”

 

为了减少内耗。创业这些年,陈历宏特别注重团队的成长,他在培养团队上花了很多精力。

 

起初,他把集团内每家医院的CEO送去学习。

 

他心里的想法:“每个单位的一把手学习之后,企业可能就不需要自己太操心,应该会做得很好。”

 

想法美好,现实骨感。“一把手学习后,很快打回原形,又无动于衷了。”

 

陈历宏思考:“参加学习了,平时的早会也开了,为什么推动起来还是这么难?学习回去之后怎么就不落地?”

 

陈历宏的疑问,实则是他企业现在最大的难题——团队上下不同频。企业有战略目标,但团队执行不理想。

 

经过多次分析和探讨,他找到了原因——

 

“原来认为,一把手通过学习能够让团队上下同频,但充其量是一把手实现了和公司的同频,分支到各高管、中层干部、基层干部、员工,就又不同频了。所以,一个单位只两三个人参加学习,回到单位后,还是推不动。”

 

鉴于这个痛点,陈历宏想,“能不能把我们的高层、中层、基层一起培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中?我巴不得所有员工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啊。”

 

今年6月,他一改往日只让集团内少数一把手去学习,他亲自带着17位高管参加了润泽园的「战略共创会」。其中一位,是新加入集团的高管,曾任某三甲医院院长。

 

分享时,这位高管感慨:“我起初认为,民营医院做良知医疗,可能是噱头。没想到,你们是发自内心真心想把事做好。经过几天的学习,自己现在理解了——董事长为什么要打造良知医疗服务体系?为什么经历艰难,还这么坚定?为什么让我们学习?我们这些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我们的认知早已根深蒂固。”

 

除了团队心上的同频,经过多天学习,陈历宏和团队通过共创,希冀企业未来,在良知医疗的道路上上下同频,对于战略可以有效落地。

 

“我们之前讲战略,但在企业内推行不动。回去之后,好像就打了五折,甚至打到一折。”

 

润泽园老师给予他们建议:“架构很大,理想很大,但没有聚焦。”

 

“干成一件大事,非常不容易,难度之大,相当于把一个大石块从山底搬到山顶。多数时候,经常是推了一段时间推不动了,然后说我们不行、各方面条件不具备,就停在那里了。但心里又不甘心,想起来了就推,推了一点又推不动了,然后停下来,反反复复。我们并不是不想把大事干成,而是我们不知道战略落地的路径,没有穿透的路径。”

 

经过老师辅导以及团队共创,陈历宏对于团队上下同频,找到了穿透点。

 

如今,搜索陈历宏医疗集团的官网,“十怕十诺”赫然显示在首页。

 

比如,患者怕误诊误治,医院承诺:发生(误诊误治)先赔10万元;患者怕治不好而焦虑恐惧,医院承诺:主管医师对患者进行病情科普沟通不少于30分钟,未做到赔偿1000元;患者怕医师开回扣药、收红包、私自收费,医院承诺:举报属实奖励举报人1万元;等等。

 

“十怕十诺,就是我们上下同频可以落地的抓手。”陈历宏说。

 

有人问,十怕十诺,是否只是挂在官网的口号?落地的情况如何?

 

陈历宏直言:“动真格的。每天,各个医院要报,关于十怕十诺有什么问题?发现了问题,赔偿了没有?如果没有赔偿,会严厉批评CEO。错了没关系,我们都会犯错。但是我们承诺了,一定要把钱赔到位。”

 

践行一段时间后,陈历宏收到反馈——有一次,护士为一位患者打针没打好,医院进行了赔偿,虽然钱不多,但患者很感动。

 

这位患者坦言,自己从没遇到过类似情况,“以前,我去某些大医院,想多问几句,医务人员态度很凶。实际上,我不需要你们的赔偿,但你们把我们病人当人看,这种真诚,让我很感动。”

 

这件事,陈历宏感叹:“千金难买,人家说一个‘好’字。有形的一两百块钱,其无形的力量更强大。一件小事,突破了患者认知的边界。他看到了,医院是真的对他好。这就是口碑。”

 


 

3

艰难时期塑造强者

 

有了“十怕十诺”作为抓手,陈历宏对于1+1>2,充满信心。他仿若看到创业之初,心中理想将实现的画面。

 

创办肿瘤医院之初,他曾立志,做良知医疗的典范。殊不知,他最初的理想,并非如此。

 

陈历宏出生在农村,儿时的梦想,是做一名乡村医生。他说,村子七八百户人家,只有一名村医。老百姓看病难,是他儿时印象最深刻的事。

 

后来他在公立医院做过大夫和管理。他见过太多看不起病的癌症患者案例。他发现,国内在重症医疗资源上,极其不平衡。他想为更多人,提供更方便的就医条件。“让没钱的人能看得起病,让老百姓看病不再困难。”

 

走上民营肿瘤专科医疗这条路后,他说自己的使命是:立志做良知医疗的典范,立志做攻克癌症的无畏战士。

 

然而,现实比理想残酷得多。

 

医疗行业,投入大,回报慢。一台医疗仪器,少则几十、上百万,多则几千万。另外,对于老百姓,尤其看肿瘤疾病,习惯信任公立大医院,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一家民营医院?更关键的是,民营医院自负盈亏,一旦投资人资金链断了,医院可能难以为继。

 

疫情之后,很多行业营收呈现断崖式下降,民营医疗的处境也不乐观。

 

近期,陈历宏在企业内践行十怕十诺,让战略落地有了路径,营收在稳步增长。

 

创业艰难,但陈历宏认为,“艰难时期塑造强者,越是艰难时期,越要带领团队打胜仗。”

 

 

越是艰难时期,越是考验董事长心力的时候。

 

我们都渴望快速把一件大事干成。面对挑战,需要盘活资源。而企业最大的无形资源,就是董事长的心力,团队的心力。这都是不花钱的资源。

 

董事长以自己的心之力、同理心,点燃团队的心之力,盘活身边的伙伴,通过团队共同努力把战略落地,把大事做成。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就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

 

1+1可以大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