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都是逼出来的,成功都是熬出来的
曾国藩有言: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半;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生活不易,困难之时,要把它当做激励和逼迫自己成长的机会。不逼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不熬过去,就会出局,熬过去,才能出众。
本事都是逼出来的,人才都是熬出来的。不断精进,直面困难,有远超他人的耐心和毅力,才能迎来最终的胜利。
01
本事是逼出来的
刘墉曾说:“所幸世界上有‘逼迫’这件事,我们才能超越自己,完成自己能力之外的事。”
曾国藩本来是一介文人,他成为军事家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
1854年,在进攻武昌时,曾国藩遭遇了人生最惨痛的失败,湘军被击溃,死伤无数,朝廷革去他的职务,部下纷纷离去。
两年后,再次战败,曾国藩走投无路,在小船上写下遗书,准备投江自尽。幸好被书童发现,通知弟弟曾国荃,拉住正准备投江的曾国藩。
曾国藩在生死前面走了一遭,猛然惊醒,开始自我革新,反省失败原因。
于是,他整治军纪,选拔军事人才,建立后勤体系,研究打仗策略,把自己逼成了一个真正的统帅。最终一步步扭转战局,书生带兵,平定了太平天国。
“穷则变,变则通。”绝境,有时候是一种强大的外力,它能倒逼自身求变,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因为,人性有趋易避难的特点,很容易懈怠,放纵自己。所以,想要实现成长,依靠外部力量,是一种强有效的方式。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实我们内在的潜力是无尽的,只不过需要开发,需要挖掘才能获得。
本事是逼出来的,全力以赴做一件事,才能突破原有的水平,尽人事,知天命,则无遗憾。
02
成功是熬出来的
任正非说:“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40多岁的时候,任正非开始创业。起步的时候,公司一无所有,缺技术、缺钱、缺人才,甚至连发员工工资都不容易。
没有办法,任正非只有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住都在办公室,周末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在艰难的时候,任正非说:“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IT泡沫的破灭,公司内外矛盾的交集,我却无力控制这个公司,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
不过挺过去后,任正非的事业逐渐迎来了转机,华为开始一步步崛起。
后来,即便面对更大的压力,国外的沉重打击,任正非还是带领华为熬过了寒冬,成为了国内技术最强的企业之一。
就像有一句话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是选择放弃的人多,挺住就是胜利。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不景气的时候,越需要有熬的能力。
熬的背后,不是死撑,不是苦等,而是积蓄能量,等待趋势好转的时候,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厚积薄发。
熬过去后,自有亨通精进之日,熬过命运的挤压,才能迎来人生的蜕变。
03
逼出潜力,熬出能力,缺一不可
成功是熬出来的,本事是逼出来的。两者是有关联的,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背后是什么关系?
有一个这样的体会:理须顿悟,事须渐修。
比如说在工作中,如果想要成为行业内的高手,就算再聪明的人,也需要熬个几年以上,积累经验充足后,才能最后一跃而起,达到一流的水平。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挑战难题,才能实现能力的进阶,而不是原地踏步。能主动解决复杂问题,超越行业当前水平,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本事是逼出来的,好比是顿悟,能在短时间内突破;成功是熬出来的,尊重的是客观规律,因上努力,事须渐修,厚积才能薄发。
《中庸》里讲: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一个是顿悟的途径,由诚到明,称作本性。一个是渐悟的途径,由明到诚,明达事理,称作教化。
在绝境中,逼出潜力,就是用诚的方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事上努力,不断磨炼,明悟事理,是用明的方式,日积月累形成的是真本事。
逼出潜力,熬出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一个人的成长,既要不断突破自身上限;也要懂得晦养厚积,于时间中沉淀自己,才能成为人才。
最后,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段话:成功是熬出来的,本事是逼出来的,越是难熬的时候,越不能消沉。天资不如人,那就苦学不辍,一天天努力、进步,不断精进。
废铁熬过了捶打,才能百炼成钢;梅花熬过了寒冬,才能绽放幽香;熬,虽然很苦,但却是种沉淀。人生路都是越走越开阔的,熬得住岁月的苦难,才能守得住自己。
想联系本文作者?戳名片
